有舵雪橇

有舵雪橇,雪橇运动项目之一。也称"长雪橇"。是一种集体乘坐,利用舵和方向盘控制在人工冰道上滑行的运动。有舵雪橇最早起源于瑞士,1924年,首届冬季奥运会将有舵雪橇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有舵雪橇的最高组织机构是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中国的最高组织机构是中国雪橇协会,成立于1983年10月。
- 中文名称 有舵雪橇
- 外文名称 Sleigh with rudder
- 别名 长雪橇
- 起源时间 18世纪80年代
- 起源地 瑞士
基本信息
18世纪80年代,两位美国考察人员惠内(Stephen Whiney)和蔡尔兹(L. P. Childs)在瑞士的圣莫里茨将两个无舵雪橇前后用木板钉在一起,前面的用于控制转弯,并进行了一次比赛,引起观众的兴趣。1888年瑞士的马蒂斯(Mattis)研制成装有操纵舵的长雪橇,木制架子,铁制滑板。1883年英国人把平底雪车装上了车板。1890年,爱好者们又制成装有金属舵板和制动闸的雪车,称有舵雪车。1898年1月在克雷斯特朗又有4人座有舵雪橇问世。1903年第一条人工有舵雪橇线路在圣莫里茨建成。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成立于1923年11月。初期还包括无舵雪橇运动,直至1957年无舵雪橇运动才单独分出,另成立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
有舵雪橇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高速滑行的时候,选手距离地面非常近,在一连串涉及好的减速或增速壶道滑道里,那种风驰电掣般的高速行驶充分享受危险刺激性。雪车的速度受到三个因素影响,一是重量,二是空气阻力,三是摩擦,如果这三项因素相等,那么选手与雪橇组合最重的就会跑的最快。

现在的有舵雪橇是建立在速度和空气动力学的基础上,圆锥形玻璃纤维的头部、四个明光闪亮的轮子都有助于选手高速完成比赛。比赛开始的时候,选手尽自己做能快速推送雪车大约50米,然后快速跃入车内。
项目规定
有舵雪橇服装包括比赛服,护肩、护肘、头盔和专用钉靴。靴钉为刷型并均匀分布于靴底。靴钉的长度不超过14毫米,间隔不超过3厘米。

比赛规则规定:2人座有舵雪橇长不得超过2.70米,宽0.67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4人座有舵雪橇最长3.80米,宽0.67米,滑橇板最小宽度为12毫米。2人座有舵雪橇比赛时,总重量不得超过375公斤,4人座有舵雪橇总重量不得超过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携带其他加重物补足。滑道全长1500米,平均坡度为4°30',最大坡度为8°30'。弯道部分的半径必须在20米以上,滑道的护墙最少不得低于50厘米。比赛分双人座和四人座两项。每赛次滑行4次,以4次比赛的累计时间计算成绩,时间少者名次列前。遇两队时间总和相等时,以任何一次最少时间的队为胜。
比赛场地
有舵雪橇的滑道是以混凝土或以木材所建成,宽度为1.4米,两侧均为护墙,护墙内侧高1.4米,外侧高2至7米。滑道及两侧的护墙均需浇冰,比赛线路长度为1300-2000米,全程设有15-20个弯道,弯道的半径不得小于20米,其滑道的平均坡度为4°30'-8°30',而起点至终点的高度差异是100-150米。
比赛规则
双人人座雪橇长不得超过2.70米,宽0.67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双人座雪橇比赛时,总重量不得超过375公斤,四人人座雪车最长3.80米,宽0.67米,滑橇板最小宽度为12毫米。四人人座雪车总重量不得超过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携带其他加重物补足。
滑道全长1500米,平均坡度为4度30分,最大坡度为8度30分。弯道部分的半径必须在20米以上,滑道的护墙最少不得低于50厘米。
每赛次滑行4次,以4次比赛的累计时间计算成绩,时间少者名次列前。遇两队时间总和相等时,以任何一次最少时间的队为胜。
每个小项赛期两天,每天进行两次。首轮出发顺序由抽签决定。从第二轮起,出发顺序由前一轮的最后一名先出发,接着顺次下排。出发前,雪橇距起点线15米。出发信号发出后,均由选手在起点处手推雪橇奔跑起动,推行距离大概在50米,选手然后跃入座位,前座的人掌舵,最后座的人负责制动。到达终点时选手均须在座位上,否则成绩无效。
项目轶事
美国人伊根于1920年夏季奥运中赢得了拳击项目的金牌,后来于1932年的冬季奥运中夺得有舵雪橇项目的金牌,是20世纪中唯一一位曾于夏季奥运和冬季奥运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
由于有舵雪橇和无舵雪橇项目的器材较昂贵,在早期的冬季奥运中通常只有欧洲的发达国家参与,在奥地利冬季奥运中,东德赢得了所有小项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