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曼陀罗华

2022-06-30 13:03:54 百科资料

曼陀罗华(拉丁学名:Lycoris radiata var. alba),常记载于佛教典籍,梵文为ma^nda^rava;manda^raka,学名白花石蒜(注意:曼陀罗华不是曼陀罗,也不是曼珠沙华)。 曼陀罗华又称龙爪花、老鸦蒜、石蒜、无义草、蒜头草、幽灵花、地狱花、舍子花、生死之花、山乌毒、平地一声雷、天堂之花。红花石蒜(彼岸花即曼珠沙华)的另一个同科同属植物。

  • 中文学名 白花石蒜
  • 拉丁学名 Lycoris radiata var. alba
  • 别称 曼陀罗华,十八学士,文殊兰,白色彼岸花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同属植物

  曼珠沙华

  红色彼岸花,学名红花石蒜,;又称彼岸花、龙爪花、老鸦蒜、石蒜、无义草、蒜头草、幽灵花、地狱花、死亡之花、舍子花、蟑螂花、生死之花、平地一声雷、鬼擎火、山乌毒、忘川。

曼陀罗华

  注:引《妙法莲华经决疑》,可认为"曼陀罗华"是今天所说的曼陀罗。抑或曼陀罗华和曼珠沙华并无实际所指,皆为后人附会。由于石蒜往往在墓地附近繁盛,色泽鲜红似血,花期又近秋分(日本的祭礼节日),因此在日本被附会成《法华经》中的接引之花曼珠沙华,或名彼岸花。

命名缘由

曼珠沙华

  曼珠沙华,这美丽而又悲伤的名字来自法华经《摩诃曼珠沙华》,为天界四华之一,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传说中,此花是接引之花,花香有魔力,盛开在七月,生长于夏日,大片大片,鲜红如血,倾满大地,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曼珠沙华是一种生长在墓园,令死者都深深陶醉的死者之花.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红艳却惨烈,一整片似血般盛放,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得似火,因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人就在这花的指引下通向幽冥之狱。

  相传,这也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当灵魂踏上黄泉,渡过忘川,便会忘却生前的种种,而曾经的一切留在了彼岸,开成妖艳的花。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而曼珠沙华开在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又叫彼岸花。

  这种花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长叶子,秋天叶落方开花.所以花开不见叶,有叶必定无花.虽为同根所生,花与叶却是一生都见不到对方的面,彼此看不到对方的模样。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因此有"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生生相错。"的说法。相念相惜永相失。如此轮回而花叶永不相见,也有着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

  红花石蒜其实彼岸花应该是专指红花石蒜,是一种球茎植物,球茎的外形有点象水仙,花则是一支空空的茎顶端生出花,亚洲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好像日本地区比较常见红色品种的。而且因为这种花有种特殊味道,有点象大蒜,所以昆虫和老鼠之类的不喜欢靠近它,颜色有如鲜血。是种灵异气氛很重的花。

曼陀罗华

  佛经云,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珠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传说,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空中时常发出天乐,地上都是黄金装饰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石蒜可是和芬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花称为曼陀罗花,不论昼夜没有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

  《广群芳谱》引《法华经》曰: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看来,此花与佛门有缘。曼陀罗像宫廷里那些摘官嫔风影事一样扑朔迷离。七月开花,九月采实。品花家称它为恶客,大概是因为游移不定的曼陀罗可以突然生长在别处的缘故。

  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愉悦。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就可以成为曼陀罗仙。作为密宗的神秘图案,曼陀罗显示出了它的复杂性。心理学家荣格看出其中的奥妙,说它像数学公式符号似的,代表着一种精神秩序。

  《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曼陀罗的来历:当佛说法时,从天空降下曼陀罗花雨;而道家的秘籍却记载,北斗星有叫曼陀罗使者的,手执此花。曼陀罗花的梵语是Mandarava, 关于它的颜色,说法十分不一。

  阿育王经七曰:“漫陀罗,翻圆华。”法华光宅疏一曰:'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摩诃曼陀罗华者,译为大白团华。'法华玄赞二曰:'曼陀罗华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慧苑音义上曰:'曼陀罗华,此云悦意华,又曰杂色华,亦云柔软华,亦云天妙华。

天界四华

  乱坠天花有四花,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殊沙华。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法华经·卷一》

  曼殊沙华、摩诃曼珠沙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芬陀利华、摩诃芬陀利华等等这些称谓源于梵语佛经,在《大乘妙法莲华经》中记载过。 后来曾查过解释,说这摩诃的意思是大,大乘梵语发音即为"摩诃衍那",至于"衍那"就是乘载的意思,"华"在古汉语中即是"花"之意。

白色曼陀罗华

  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这四者被称为天界四华,好像是开在阿迦尼咤天上。曼珠沙华意为红色团花,曼陀罗华意为白色团花。认为曼珠沙华就是红莲花,曼陀罗华就是白莲花,摩诃曼殊沙华也就是大红莲花,摩诃曼陀罗华也就是大白莲花。这些词语出现在古梵文佛经中,意指天上之花。至于为什么非要是莲花,这个原因不提也罢,总之大家凭印象也可以猜到,诸佛陀与莲花之间有着莫大的渊源,几乎每个佛陀都端坐于莲花之上,而且他们一开金口,便"天花乱缀,地涌金莲",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一开口,会有很多的"花"积极地向佛陀靠拢。

古籍记载

  古籍中关于曼陀罗华的记载非常多,这里仅举几例。

  《十诵律》(弗若多罗,后秦)中记载:佛婆伽婆。在拘尸城娑罗双树间力士住处般涅盘。拘尸诸力士供养佛身。是时长老摩诃迦叶。将五百比丘。从波婆城。欲到拘尸城。二城中间。尔时有梵志。持天曼陀罗华。发拘尸城。欲诣波婆城。长老摩诃迦叶问。汝识我大师不。答言识。汝大师娑罗双树间力士住处般涅盘。今已七日。诸天世人供养佛身。我从彼得此天曼陀罗华来。摩诃迦叶不乐。诸弟子中有大忧愁者。有举手哭者。有躄地者。皆言。佛取涅盘一何驶哉。

  《善见律毗婆沙》(僧伽跋陀罗,萧齐)中记载:尔时佛在毗兰若。优波离为说之首。时集五百大比丘众。何以故。如来初成道。于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作者已讫。于俱尸那末罗王林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平旦时入无余涅盘。七日后迦叶从叶波国来。与五百比丘僧。往俱尸那国。问讯世尊。路逢一道士。迦叶问曰。见我师不。道士答言。汝师瞿昙沙门。命过已经七日。瞿昙涅盘诸人天供养。我从彼得此天曼陀罗华。迦叶与大比丘闻佛已涅盘。宛转涕哭闷绝躄地。

  《四分律》(佛陀耶舍,姚秦)中记载:时世尊动足行处大神力。天在虚空中。以天曼陀罗华旃檀末香天忧钵罗钵头分摩拘牟头分陀利华。以散佛行迹处。作天伎乐歌颂赞佛。时彼长者。随从世尊作是念。今此音声。为从地出。为从上来。仰视空中。遥见天曼陀罗华乃至分陀利华及天伎乐住在空中。便作是念。此音不从地出。乃从上来。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姚秦)中记载: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姚秦)中记载: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曼陀罗仙,梁)中记载:尔时帝释三十三天,以天妙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天曼陀罗华等,天栴檀香及余末香,种种金宝,作天伎乐,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并诸如来及文殊师利,以散其上。

  《师地论》中记载:又彼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竟无高下。触之时便生安乐。下足之时陷便至。举足之时随足还起。于一切时自然而有曼陀罗华布其上。时有微风去萎华复引新者。

  两者区别:曼陀罗华是白色,曼珠沙华是红色。

  相同点:开花不长叶,长叶不开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惜,彼此思念。

误区修正

  彼岸花的颜色分为血红色和白色,黄色和桃红色为石蒜

相关传说

相关传说1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华。守护在彼岸花身边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叫曼珠,一个是叶妖叫沙华。他们守候了几千年的彼岸花,可是从来无法亲眼见到对方……因为曼珠沙华的生长习性--花开时看不见叶子,而有叶子时却看不见花。花叶之间,始终不能相见,生生相错。可是,他们疯狂地想念着彼此,并被这种痛苦深深地折磨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违背神的规定,偷偷地见一次面。那一年,曼珠沙华红艳艳的花被惹眼的绿色衬托着,开得格外妖艳美丽。可是这件事,神却怪罪了下来。曼珠和沙华被打入轮回,生生世世在人间受到磨难。从那以后,曼珠沙华又叫做彼岸花,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花,花的形状像一只只在向天堂祈祷的手掌,可是再也没有在城市出现过……从此,这种花就成为只开在黄泉路上的彼岸花,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轮回转世时,在黄泉路上闻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后发誓不再分开,却又会再次跌入诅咒的轮回。

相关传说2

  从前从前,一个长相奇丑无比的鬼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可正因为他丑,姑娘并不爱他,出于爱恋,他只有把姑娘囚禁起来,后来,来了一个武士,他救出了姑娘并与她相爱,而同时,武士用剑斩杀了鬼。鬼的血溅在乱草丛中,一种红黑相间的花从此便在那里绚丽地绽放开来,这种花的名字叫做"彼岸花",从那以后,彼岸花便开在了地狱中叫"忘川" 的地方,那里是死去的人忘却今生情缘,转身投胎来世的地方……爱情,大概也是如此,只因为彼此爱得不同,就要葬送很多很多,也要忘却很多很多。于是,彼岸花成了来自黑暗的爱情使者,因为它见证了一段黑色的死亡。

  彼岸花---传说中冥界唯一的花,也叫引魂花的彼岸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儿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 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 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 ,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地狱。

相关传说3

  相传以前有两个人名字分别叫做彼和岸,上天规定他们两个永不能相见。他们心心相惜,互相倾慕,终于有一天,他们不顾上天的规定,偷偷相见。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见面后,彼发现岸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而岸也同样发现彼是个英俊潇洒的青年,他们一见如故,心生爱念,便结下了百年之好,决定生生世世永远厮守在一起。结果是注定的,因为违反天条,这段感情最终被无情的扼杀了。天庭降下惩罚,给他们两个下了一个狠毒无比的诅咒,既然他们不顾天条要私会,便让他们变成一株花的花朵和叶子,只是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生生世世,花叶两相错。传说轮回无数后,有一天佛来到这里,看见地上一株花气度非凡,妖红似火,佛便来到它前面仔细观看,只一看便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佛既不悲伤,也不愤怒,他突然仰天长笑三声,伸手把这花从地上给拔了出来。佛把花放在手里,感慨的说道:"前世你们相念不得相见,无数轮回后,相爱不得厮守,所谓分分合合不过是缘生缘灭,你身上有天庭的诅咒,让你们缘尽却不散,缘灭却不分,我不能帮你解开这狠毒的咒语,便带你去那彼岸,让你在那花开遍野吧。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过地府里的三途河,不小心被河水打湿了衣服,而那里正放着佛带着的这株红花,等佛来到彼岸解开衣服包着的花再看时,发现火红的花朵已经变做纯白,佛沉思片刻,大笑云:大喜不若大悲,铭记不如忘记,是是非非,怎么能分得掉呢,好花,好花呀。佛将这花种在彼岸,叫它曼陀罗华,又因其在彼岸,叫它彼岸花。可是佛不知道,他在三途河上,被河水褪色的花把所有的红色滴在了河水里,终日哀号不断,令人闻之哀伤,地藏菩萨神通非常,得知曼陀罗华已生,便来到河边,拿出一粒种子丢进河里,不一会,一朵红艳更胜之前的花朵从水中长出,地藏将它拿到手里,叹到:你脱身而去,得大自在,为何要把这无边的恨意留在本已苦海无边的地狱里呢?我让你做个接引使者,指引他们走向轮回,就记住你这一个色彩吧,彼岸已有曼陀罗华,就叫你曼珠沙华吧。从此,天下间就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彼岸花,一个长在彼岸,一个生在三途河边。生生世世,永远相望。

  含义传言曼陀罗华是天堂之花,与曼珠沙华同样代表死亡,意义却大不相同。通往天堂的途中遍地开满了曼陀罗华,据说亡灵每走一步(因已死,"走"的含义是指脚尖点地)就会盛开一朵花,直至天堂之门。金色的大门也是被花朵簇拥的。白色的曼陀罗华与金色的丝框门相互交映,分外美丽,显现出一种圣洁而肃穆的场景。在佛教第六道中天界道普遍存在。而相反,曼珠沙华盛开于第一道地狱道。位于第三道人间道的对称点(又因距地狱道较近,人间的丑恶灵魂终将堕入地狱),故又称彼岸花。但亡灵总是不断轮回着重复着六道的生存,第一道与第六道又成为一个衔接点。天堂与地狱终究是一线之隔,却像一个圆环,人类是离这"线"最远的直径另一端,只得顺势去重复着无限的"存在"。

  【注:以上为传言,在真正的佛经记载中并不明晰】

花语

  彼岸花(曼珠沙华)日本的花语是「悲伤的回忆」,韩国的花语则是「相互思念」。也有「优美纯洁、分离、死亡之美、永远无法相会的悲伤」。

  红色的花:不祥之美、壮烈悲惨的爱情

  曼珠沙华:无尽的爱情,死亡的前兆,地狱的召唤。

  曼陀罗华:无尽的思念,绝望的爱情,天堂的来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