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聪慧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备受迫害的感情凝聚起来,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七哀》则以思妇自喻,切切哀虑兄弟异路之情,命意曲折,感情凄婉,含蓄蕴藉。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 本名 曹植
- 别名 曹子建、陈思王
- 字 子建
- 所处时代 汉末三国
- 出生地 豫州沛国谯县
典故出处
原文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
译文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诗词歌赋几十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就知道了),(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文。曹植提笔立刻就写成了赋,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曹操对曹植的才华感到十分惊异。
注释
1.《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2.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3.属文:写文章。
4.太祖:指曹操。
5.倩(qing):请别人代自己做事。
6.顾:充当副词,意思为只是,不过。
7.奈何:①怎么办 (无可奈何); ②为什么 怎么会(表示反问)。
8.邺(ye):古地名。
9.悉:全,都。
10.使:派,让 ;命令。
11.援:提,拿。
12.可观:值得一看。
13.异:对.......感到惊异。
14.诸子:自己的儿子。
15.立成:立刻完成。
16.善:擅长;善于。
17.尚:崇尚。
18.尝:曾经。
19.为:作。
20论:观点,主张。
21.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亭台。
22.新:副词,刚刚,才。
23.将:带领。
24.论:议论。
25.邪:通"耶",吗,语气词。
26.使:让。
26.援:提,拿。
在初中文言文中,"及" 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一是和,与,跟。如选文中"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二是等到。如:"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三是到达。如:"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四是比得上,能与相比。
人物背景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抑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诗歌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