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鳄

暹罗鳄(学名:Crocodylus siamensis)为一种中型鳄鱼,成年鳄鱼最长可达到4米,常见的也有3米长,幼鳄孵出时则约25厘米长。暹罗鳄的吻长度中等,稍凹,长度约为吻基宽度的1.5至1.6倍。两眼眶前边有一对短的尖锐棱嵴,额上介乎于两眼眶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眶,鳞骨突出成一高嵴。上体呈暗橄榄绿色或浅棕绿色,带有黑色斑点,尾和背上有暗横带斑,腹部呈白色或淡黄白色。
暹罗鳄鱼皮革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皮张越大价值越高。有养殖。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婆罗洲、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越南等地。
- 中文名 暹罗鳄
- 学名 Crocodylus siamensis
- 别称 泰国鳄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幼体时期
暹罗鳄体长3~4米。成体吻部宽,喉部鳞甲横排。前颌齿4,上颌齿13~14,颌齿15,齿总数64~66。幼体金褐色,尾部有黑色条纹。
成熟时期

中型鳄,成体最长可达400cm,常见成体长250~300cm,孵出雏鳄长越25cm。吻中等长,稍凹,长度约为吻基宽度的1.5~1.6倍。两眼眶前端有一对短的尖锐的棱嵴,额上介于两眼眶之间有一明显的眶间纵骨嵴,鳞骨突出成一高嵴。口闭合时第四下颌齿嵌入上颌的一个外刻痕内,该齿外露。下颌骨联合延伸到第四或第五齿水平面。所有齿均植入牙床上分离的窝内。齿式:5+13~14/15。前肢指基部有微蹼。后枕鳞由4块稍大的鳞片组成,排成一横排,左右对称,鳞片彼此分开。项鳞6块排列成群,中间4块排成一正方形,正方形外侧各附1鳞,项鳞与后枕鳞及背鳞彼此分开,距离较大。背鳞16~18横排,每排6鳞,背鳞被限制在背中部,不伸向体侧。体侧每边有2纵列稍大且略突起的鳞片。尾背有双列鬣鳞19~20对,单列鬣鳞17~19个。腹领由稍扩大的鳞排成一横排。腹鳞有皮肤感官,30~34横排。尾下鳞环列,泄殖腔孔周围为许多小鳞所环绕,后缘与小磷插入较大的环状尾下鳞之间,向后延伸5~7圈,因此,看上去泄殖腔孔后缘有一条细线向尾后延伸,这一特征是泰国鳄的鉴别特征。上体呈暗橄榄绿色或浅棕绿色,带有黑色斑点,尾和背上有暗横带斑,腹部呈白色或淡黄白色。
生活习性
以鱼类为食,也吃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每年4~5月繁殖,雌性在一个堆筑的巢中产卵20~50枚,孵化期约80天。10岁左右达到性成熟。

现存的二十一种鳄鱼中,只有两种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著名的 食人鳄,一种是湾鳄,一种是尼罗鳄。暹罗鳄一般不会对人类构成危害,但当它们认为自己受到袭击时,也会攻击人类,泰国甚至有人被咬掉了脚。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沼泽地、河流保护地段中水流缓慢的区域、湖泊等淡水水域,以及咸淡水水域等。
分布范围
暹罗鳄野外分布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繁殖方式
我国鳄类养殖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相对较晚,大量商业性进口养殖外来鳄种始于1993年。广东、海南、广西、湖北等地已先后从国外引进,进行饲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鳄类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发展暹罗鳄养殖业及加工业和旅游业也会被人们越来越重视。


暹罗鳄具有的饲养成本低,繁殖能力强,饲养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因此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南方省、自治区积极发展暹罗鳄养殖业,对于满足旅游观光、饮食服务以及制革、制药等行业的需求和出口创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饲养场最好选择在自然条件与其原产地相当的环境,环境应安静无噪音,淡水资源丰富,水质没有受到任何工业或生活污染。饲养场应由幼体养殖池、半成体养殖池和成体养殖池组成。也可以以观赏笼舍形式进行饲养,笼舍面积为5平方米左右,其中水池占1~2平方米,水池结构为1.5米×1.2米,水深为0.7米;陆地面积4平方米左右,并设1.3平方米左右的砂池,主要为雌性产卵使用。
幼体的饲养密度要低,这样清洁工作比较好做。饲养池内的用水要经过过滤和消毒,这样保证了用水的清洁卫生,每天要冲洗1次饲养池,并对沉积于池内的代谢产物及食物残渣都及时进行清理,使有害的病菌不能在池内滋生,从而保证幼体的正常发育。饵料搭配要得当,喂食量合理。饲料除了鱼、虾外,还要混有维生素等促进幼体迅速生长的物质。幼体贪吃,喂给的饲料量不宜过多,每条每次只喂2条小鱼,隔日喂1次即可。要减少人为干扰,避免幼体受惊。
种鳄的饲料为鸡、鱼或混合饲料,每周供应饲料3-5次。每天换水1次,要确保水质良好。长势相近的种鳄要分别饲养,并调整饲养密度。种鳄长到13-36月龄之后,可提供给30%的鸡,10%咸水鱼,60%除去内脏和脂肪的猪、牛肉,及适量添加剂及维生素,不宜过多供给脂肪类食物,防止过肥。一般饲养3-4年,体长达1.7-1.8米,如有不适合种用的,即可淘汰屠宰上市。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泰国鳄在1992年被国际上认定野 外种群已灭绝,但此后专家又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在泰国的Pang Sida国家公园和Ang Lue Nai野生动物保护区内还残存少数个体,生活在勉强可供栖息的小范围内。柬埔寨在远离城镇、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尚有14个地点有泰国鳄分布,而在有人群活动的原分布区内都已灭绝。在湄公河上游的洞里萨湖(Tonle Sap)周围的洪泛森林地带和Sen河上游的Preach Vicinity沼泽地,有较集中的种群。野生泰国鳄估计的数量差异颇大,从30~300条到1000~4000条。1994年专家在老挝调查了20个点,其中5个点有较大种群,7个点可能已完全灭绝,其他点上的种群数量则很少,老挝的泰国鳄主要栖息地在沿湄公河的一些沼泽地。在越南南方,泰国鳄曾广泛分布于许多河、湖和沼泽地,但由于大量开垦农业用地、爆炸坑道、发掘矿山及过分猎取,越南的泰国鳄种群已大为缩减,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的泰国鳄也极其罕见或已灭绝。原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爪哇的泰国鳄,现也都已灭绝。整体上看,泰国鳄在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种已灭绝。其自然种群成隔离状态批,主要残存于柬埔寨和老挝境内的湄公河盆地和地。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