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雷

《暴雷》是由北宋沈括编写的作品。出自《梦溪笔谈》。其描述了一次暴雷袭击现象。在雷击中,金属器具都销熔为液体,而非金属器具却能完好无损。
作者以佛书的话来证明雷击是"非人情所测",并引出了人类不能"穷测至理"的结论。
- 作品名称 暴雷
- 创作年代 北宋
- 作品出处 《梦溪笔谈》
- 作者 沈括
作品原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注:【内侍】在宫廷中执役的人员。
【黔】黑色。黔,音qián。
【扣】用金属缘饰器具的边口。
【刀室】刀鞘。
【流】这里指熔化。
【铄】销熔,熔化。铄,音shuò。
【为】被
【悉】都
【但】只
作品译文
内侍李舜举的家曾经被暴雷轰击。他的堂屋西边的房间,雷火从窗口喷出,光亮耀眼,窜出房檐之外。人们认为堂屋已经被烧毁了,都跑出去躲避。到雷停止以后,那间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全部变黑了。有一个木头橱架,其中杂放着各种器具,那些镶银作装饰的漆器,银饰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没有烧焦。有一把宝刀,非常坚硬,在刀鞘中就熔化为液体,而刀鞘却俨然完好。人们一定会认为火应当先焚毁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石。佛书上说:"龙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灭。"这个道理是确切的。人们只能知道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么极限?想用区区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见识,去深透地探测那无穷尽的事理,不是很难的吗?
作品赏析
本则笔记描述了一次暴雷袭击现象。在雷击中,金属器具都销熔为液体,而非金属器具却能完好无损。
一般来说,带有负电荷的云层接近地面时,会使地面产生感应正电荷。当电位差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这就是雷击。同时,高电压放电可以生成高频交变磁场,处在电磁场内的金属会产生强大的涡电流,足以使金属熔化;而非导体则不会产生涡电流,因而"曾不焦灼"。其原理和现代工业中用来熔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电炉相似。
沈括一方面客观地描述了雷击现象,但另一方面又以佛书的话来证明雷击是"非人情所测",并引出了人类不能"穷测至理"的结论。这种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显然是错误的,这反映了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汉族。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