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斑

- 中文名 晒斑
- 外文名 Sunburn
- 别名 日光性皮炎,日晒伤
- 就诊科室 皮肤科
- 多发群体 儿童,妇女,滑雪者,水面工作者
发病原因
本病的作用光谱主要是UVB,正常皮肤经紫外线辐射使真皮内多种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炎症介质,使真皮内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
鉴别诊断
根据日晒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水肿或水疱,愈后留有色素沉着斑,自觉烧灼、疼痛感,一般不难诊断。
症状体征
日光性皮炎多发于盛夏酷暑季节,常发于颜面、颈部、手臂、手背等部位。
光过敏性皮炎
皮肤在在不太强烈的日光照射下,有些人也会出现红肿、瘙痒、皮疹等症状,被称为日光过敏性皮肤病,皮损会出现在面、手背、颈胸三角、前臂等裸露在外面的皮肤上,有灼热及痒痛感。夏季病情会加重。因此,长期在室外工作的人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避免长期暴晒,外出时可以带遮阳伞,涂防晒霜。
多形性日光性皮炎
多形性是指在不同患者的皮疹常各不相同,呈现多形性,但就某一患者而言,皮疹形态常是单一的。 以小丘疹及丘疱疹最为多见,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病变与日光照射密切相关,每于照射后,皮损明显加重,痒感加剧。这种日光性皮炎的症状最具特点的是:日晒加重,避光则减轻。此种日光性皮炎症状为暴露部位,如颜面、颈部、前臂伸侧、手背等,出现不同形状的红斑、丘疹、风团或水疱。
急性日光性皮炎
当突然受到强烈日照时,尤其是在夏季,急性日光性患者的皮肤会因为缺少防护,引发急性皮肤炎症,受损皮肤会变红、肿胀、瘙痒,并伴有灼痛感。
慢性日光性皮炎
长期风吹日晒的人常会患发此病,因此慢性日光性皮炎常见于中年以上的农民、渔民、船员等户外工作者。慢性日光性皮肤患者的皮肤表现为干燥、萎缩、皱纹增多,出现色素斑点和淡白色萎缩斑点。有些人也会出现皮疹,常出现在面、耳、手背、前臂等部位。
炎热的夏天是日光性皮炎发生的高峰时期,及时预防是关键。如果日光性皮炎晒伤较严重,伴恶心、呕吐、心悸等全身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疾病治疗
系统治疗
轻者用抗组胺药,重者或疗效欠佳者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
局部治疗
轻者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稍重者行冷敷、糖皮质激素霜或2.5%吲哚美辛溶液。
用药治疗
参见光感性皮肤病防治。
中医治疗:
1.光毒侵袭型
治法:解毒清热、凉血消斑。
方药:连翘15g、银花15g、大青叶15g、青蒿15g、茵陈15g、丹皮15g、生地30g、生石膏30g、白茅根30g、栀子10g。
2.湿毒搏结型
治法:除湿解毒、清热凉血。
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0g、黄柏10g、六一散30g、茵陈15g、秦艽15g、马齿苋30g、地丁15g、生地30g、紫草根10g。
预防护理
经常参加室外锻炼,增强皮肤对日晒的耐受能力;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日光照射最强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或减少活动时间;避免日光曝晒,外出时注意防护,如撑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衣服;若在户外,建议常规应用日光保护因子(SPF)15以上的遮光剂,有严重光敏者需用SPF30以上的高效遮光剂。
病理病因
晒斑是因过多暴露于中波紫外线(UVB)引起。
疾病诊断
晒斑即日照性皮炎应与接触性皮炎进行鉴别,后者有接触刺激物史,与日晒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季节,皮损发生于刺激物接触处。
有明确强烈日光下劳动史。
易发于初夏皮肤尚未晒黑、对日光耐受性低时,尤易发于不常暴露部位突然曝晒后。
曝晒一定时间(半到2小时)后,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
红斑在数小时内进行性加重,甚至发生水疱、伴灼痛。一般24小时内症状达高峰。
病程轻者1—2天,重者5—7天,愈后脱皮,可有轻度色素沉着。
并发症
少数患者长期日晒亦可出现慢性损害,如皮肤增厚、角化、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
预后
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烈日暴晒,或涂以防晒霜类避光剂,避免再次晒伤。
发病机制
春末夏初。由于皮肤此时尚无足够的具防护作用的黑素形成,故当UV被真皮吸收后,在毛细血管周围的蛋白质发生氧化反应,产物引起皮肤红斑反应,亦或是当皮肤受UVB照射后,上皮细胞受损,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或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