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杀烛邹

《晏子谏杀烛邹》是文言文,文章体现了晏子的说服技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展现出他在权威面前镇定冷静,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的精神。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外篇)》《晏(yàn)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 中文名称 晏子谏杀烛邹
- 外文名称 Yanzi suggested killing Zou Zhu
- 拼音 yàn zi jiàn shā zhú zōu
- 出处 西汉·刘向《晏子春秋》
- 类别 文言文
简介
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
原文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
齐景公喜欢将箭系在绳子上来捕鸟 ,命令烛邹管理鸟,但是鸟逃跑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诏让官员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按照罪名杀掉他。"齐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
1、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2、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
3、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4、烛邹:齐国大夫
5、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6、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7、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8、欲(诏吏欲杀之):想
9、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上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10、请:请求
11、数(shǔ):历数;列举
12、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13、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
14、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15、汝:你。
16、是:这。
17、以(以鸟之故):因为。
18、故:原因,缘故。
19、好:爱好,喜爱。
20、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21、重:重视,以……为重。
22、轻:轻视,以……为轻。
23、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24、前:前面。
25、毕:结束。
26、谏:规劝
27、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28、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文章寓意
1. 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2.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3.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晏子的高明之处)。
相关练习
(甲)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臣之妻私臣( ) (2)王之蔽甚矣( )
(3)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4)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
2.比较下列加点的各组文言词在句中的不同含义或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
闻 使诸侯闻之 ( )
皆以美于徐公 ( )
以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
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晏子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加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共同点:
更欣赏谁及理由:
5.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有什么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