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是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书中的一名篇。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
- 名称 晋文公伐原
- 地点 原国
- 参战方 晋,原两国
- 结果 晋胜
- 主要指挥官 晋文公
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译文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约定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说:"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文公答道:"诚信,乃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文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二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约定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然后返回,原国人听说这件事,投降了文公。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做到诚信再诚信,这样谁会不亲附他呢?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国,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出处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作者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相关题目
1.与文中"与士期七日"中"期"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D )
A.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B.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
4.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 (1分)
请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