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唐寅牡丹仕女图

《明唐寅牡丹仕女图》是明代的唐寅创作的中国古画,现藏地是上海博物馆。
- 中文名称 明唐寅牡丹仕女图
- 作者 唐寅
- 创作年代 明代
- 规格 纵125.9厘米,横57.8厘米
- 现藏地 上海博物馆
画作赏析
唐寅的人物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表现在体貌上有两种。一是线条细劲,敷色妍丽,气质高华,出白南宋院体的有《孟蜀宫伎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另一为意兴潇洒,远笔如行云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并具有元人气息的如《东方朔偷桃图》、 《秋风纨扇图》以及这帧《牡丹仕女图》。

图绘高髻簪花女子,右手持纨扇,左手擎一枝牡丹,露出无限眷惜之意。仕女形象娟秀端丽,眉目和发髻钩勒精细,晕染匀整,具北宋李公麟圆细流利之笔;衣纹线条遒劲畅利,又吸取南宋李唐及元人刚健方折的笔法,具有刚柔相济,工写并用的特点,创明代仕女画的新典型。此图画枣高髻仕女,右手持扇下垂,左手拈花上擎,体态丰盈,举止有安详之态,头部勾勒精人晕染匀净,似富贵人家少妇。画脸、手等处流丽圆畅,而衣裙、披肩、腰带则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方圆兼施富有对比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清雅,人物发髻扎带和身躯下半部共有四处敷用淡朱色,而披肩和牡丹的叶子却用浅浅的蓝色,两色相映衬,使画中人愈加显得明丽可人。
汪砢玉在《珊瑚网》中评曰: "董其昌云:唐伯虎虽学李晞古,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唐寅在图上方自题一绝:"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阴万两金,拂曙起来人不解,只缘难放惜花心。"起首处有"吴趋"朱文圆印,署名下钤有"南京解元"朱文长方印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明代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代四大家(吴门四家)。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聪明好学,诗文书画,无一不精。29岁时,他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但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因好友科举舞弊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从此功名断绝。出狱后,唐伯虎性情大变,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终成一代大家。唐伯虎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他的山水画师法周臣、李唐、刘松年,风格秀逸清俊,笔墨细秀,布局疏朗。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多以仕女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色彩或艳丽或清雅,线条清细,体态优美。花鸟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长于水墨写意。传世画作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