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

既然,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ì rán。既然是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举例:他既然已经好些,就可以回学校去了。
- 中文名称 既然
- 外文名称 now that;as;since
- 拼音 jì rán
- 注音 ㄐㄧˋ ㄖㄢˊ
汉语释义
1、本来如此;已经如此。
《汉书·赵充国传》:"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金王若虚 《复之纯交说》:"今胡其龁汝趾而啮汝喉出於外者,亦既然矣,伏於中者,竟如何哉。"
2、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水浒传》第二回:"既然令郎肯学时,小人一力奉教。" 清李渔《奈何天·密筹》:"恩主既然信用,卑职怎敢推辞?"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既然如此,当初何必要派遣他,西出嘉峪关,万里迢迢的,去寻找石油呢?"
诗歌名称
诗歌内容
既然
徐敬亚
既然
前,不见岸
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
脚下踏着波澜
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
既然
能托起安眠的礁石
已沉入海底
既然
与彼岸尚远
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作者介绍
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第一届青春诗会成员,1949年生于吉林长春市。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迁居深圳。著有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及散文随笔集《不原谅历史》等。曾主持"中国现代诗大展",并主编《中国现代诗大观》。 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徐敬亚于两年前在大学时期创作的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这篇诗论甫一发表便如一枚炸弹在诗坛炸响,随后引发了一场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与此前发表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
诗中"大海"的象征着人生,"岸"指的是人生的目标,,"波澜"指的是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托起安眠的礁石"指的是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这首诗表现了"人应该勇敢的承受人生的磨砺"这样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