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斑鹞鲼

无斑鹞鲼(学名:Aetobatus flagellum)是鹞鲼科、鹞鲼属的一种鱼类。最大体盘宽720毫米,体重13.9千克。体盘宽为体盘长的1.7-1.8倍;前缘微凸,后缘凹入,里缘圆凸;前角钝尖,稍下弯,后角广圆。吻较长,三角形,前端钝尖,向头前下斜,突出于腹面上,吻长等于体盘长的1/8-1/7(幼体吻较短)。眼圆形,侧位,稍突出。鼻孔平横,只露出一个小的圆形入水孔;前鼻瓣连合。后缘正中深凹,两侧斜突,盖于口隅上,前部里侧具一叶状皮瓣。口中大,平横,口宽小于口前吻长;腭膜圆襟形,后缘细裂,前部具显著乳突一大群,分作3横行;下颌中部向前突出,作连续弧形排列,第一至第二齿前端突出口外。鳃孔狭小,距离约相等,第三鳃孔的宽约等于第五鳃孔间距离的1/5。腹鳍狭长,后部伸出胸鳍里角之后,后缘圆凸,外角和里角圆形,里缘分明;鳍脚粗大,扁管状,后端圆锥形。背鳍1个,小型,近长方形,前缘斜直,后缘平切,里缘短而分明,上角和下角都圆钝;起点距腹鳍终点比其基底长稍小,后缘比腹鳍后端前许多。尾细长,为体长之3.5-4倍余;尾刺1或2个;无侧褶;上下皮褶都退化。
无斑鹞鲼为暖水性中小型鲼类,栖于近海底层,偶可进入咸淡水中。善于游泳。嗜食贝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西部之热带和温带各海区。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域和南海。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无斑鹞鲼
- 拉丁学名 Aetobatus flagellum
- 别称 燕鲂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基本信息
编号: | 5293 |
拉丁目名: | MYLIOBATIFORMES |
中文目名: | 鲼形目 |
拉丁亚目: | Myliobatoidei |
中文亚目: | 鲼亚目 |
中文科名: | 鹞鲼科 |
拉丁科名: | Aetobatidae |
中文属名: | 鹞鲼属 |
拉丁属名: | Aetobatus |
拉丁种名: | flagellum |
定名人: | (Bloch et Schneider) |
年代: | 1801 |
中文名: | 无斑鹞鲼 |
ogenus: | Raja |
原始文献: | Syst. Ichth. Bloch, p. 361. pl. 75. |
模式产地: | Coromandel |
国内分布: | 南海, 东海 |
国外分布: | 红海, 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之热带和温带各海区 |
资料来源: | 中国软骨鱼类志:197-199.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43. |
形态特征
胸鳍前部分化为吻鳍。体背面无斑点。牙平扁而宽大,上下颌牙各一纵行。背鳍小。尾细如鞭,尾刺发达,尾刺边缘有细锯齿。

体盘呈菱形,宽约为长的1.8倍。尾细长如鞭,尾长约为体长的3.7倍。眼小而圆,位于头侧。喷水孔位于眼后方,比眼径小。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横裂状;上下颌各有1纵行牙,牙坚实而宽,整个牙带似一卵圆形石板,适于压碎壳质坚硬的贝类。吻鳍与胸鳍在头侧分离。背鳍小,位于尾基部背面,其后方有1~2个尾刺,尾刺边缘有细锯齿。腹鳍狭长,位于胸鳍里角后方。体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尾部黑色。
种群分布
为广东沿海习见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分布于中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小型鲼类。全长900~1600毫米。尾细长,约为体盘长的4倍。为广东沿海习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