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律失常
- 挂什么科 心血管内科
- 哪些症状 心律失常、呕吐、眩晕、疲劳、奔马律心音、心脏杂音、头昏、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心动过缓、拒食、嗜睡、贫血
- 好发人群 新生儿
- 需做检查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血液电解质检查、肾功能检查、希氏束电图
- 引发疾病 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
新生儿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宫内或生后,宫内发生时称为“胎儿心律失常”,出生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病因如下:
1.各种器质心脏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3.新生儿窒息缺氧
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其他围产因素(即胎儿分娩前后母亲和胎儿的异常)如孕母产前及产程中用药、胎儿脐带绕颈、头盆不称、宫内窘迫等皆可引起心律失常。
4.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钙、酸中毒等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
5.新生儿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6.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
健康新生儿可以发生心律失常,其原因可能与其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症状
心律失常时由于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房室收缩不协调等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视心脏是否正常及心脏代偿功能如何而定,常见的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昏,严重者可发生晕厥、休克、心力衰竭,婴儿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嗜睡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常有反复发作的历史。
有些心律失常除频率,节律等的改变,还可出现心音的改变,如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常减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第1心音加强,心房颤动时心音强弱不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有时很响称为“大炮音”。
检查
1.心电图
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首先在心电图各导联中找出一个P波比较明显的导联,测量P-P间隔,决定心房率,观察P 波的规律,P波的形态是否正常,P-P间隔是否一致,找出形态异常者,过早发生者,过缓者,窦房阻滞或停搏;其次了解QRS波的规律及形态,QRS时间不宽,形态正常,说明激动起源于房室束分支以上,来自窦房结,心房或交接区,统称为室上性;如QRS增宽,形态奇异,则来自房室束分支以下为室性,测量R- R间隔是否相等,找出过早搏动或逸搏,然后分析P波与QRS波的关系,每一个P波之后,是否均跟随QRS波,P-R间期是否固定,通过以上心电图分析确定主要节律,是窦性心律或异位心律,异位心律应了解是主动性抑或被动性,来自心房,交接区或心室,同时注意是否有干扰或传导阻滞等,在分析心电图时尚须注意有无基线不稳等,以免将伪差误认为心律失常。
对复杂的心律失常,应选择P波较明显的导联作较长的描记,一般选用Ⅱ或aVF导联同步描记,便于分析P波的规律及形态,如常规心电图导联描记P波均不明显,可加描记S5或CR1导联,以显示P波,前者负极(红色)置于胸骨柄,正极(黄色)置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将导联选择钮拨至Ⅰ导联位置描记;后者将负极(红色)置于右前臂,正极(黄色)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也取Ⅰ导联位置描记。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又称Holter监测,是一种在活动情况下连续24~72小时记录心电图的方法,可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及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常规心电图未发现心律失常,如以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可能检出频发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间歇出现的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异常心律出现的次数;各种期前收缩的总数及占24小时内全部心搏的百分比;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次数;以及每次持续的心搏数,此外,还可以发现无症状的心律失常;观察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心律失常是否因活动而诱发或于安静中出现。
鉴别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鉴别,详见上述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中所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如下:
1.与窦性心动过速鉴别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规整匀齐,每分钟心率的变异<1~2次,而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多不匀齐。
(2)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更快,一般在230~320次/min。而窦性心动过速一般在220次/min以下。
(3)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异位节律,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而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变化是逐渐的。
(4)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突然终止发作,或无效。而对窦性心动过速只能使心率稍减慢。
2.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1)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时可类似室性心动过速,但心电图多表现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即在V1导联多为“M”形,V5导联有深宽S波。
(2)室上性心动过速QRS波前后可有与其相关的P′波,也可无P′而室性心动过速QRS前后无与其相关的P′波,有时可见与其无关的窦性P波及窦性P波夺获心室。
(3)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规整匀齐,心率快;而室性心动过速速率稍慢,一般为150~180次/min,心室率有轻度不规则。
(4)发作间隙,室上性心动过速见房性或交界性期前收缩,而室性心动过速见室性期前收缩。
并发症
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猝死等。
预防
预防先心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各种胃肠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心律失常发作可以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孩子正常的睡眠饮食,大小便,对于发育有影响。
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首先要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治疗上方能有的放矢。同一性质的心律失常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患者具体情况而不同,而且病情发展的趋势个体差异大,绝不能单纯根据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进行治疗。处理心律失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治疗不同,偶发性期前收缩无需治疗,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心力衰竭或发展为心室颤动则需紧急处理。
(2)查明病因和诱因并及时纠正:在明确心律失常性质的同时,应通过病史、体检及其他有关实验室资料的分析,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及诱因。心律失常为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但也可由于一些心外因素所引起,如感染、洋地黄等药物中毒、过多应用儿茶酚胺药物、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及心导管检查等。单纯治疗这些病因,心律失常即可消除。风湿热发生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阻滞,经用抗风湿药治疗后,心律失常可随风湿热的控制而消除。虽然,有些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心脏检查正常,此类心律失常预后较好,不一定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时不适当的治疗反而加重病儿的思想负担。使症状加重,或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应做好解释工作,并定期随访。新生儿期及婴儿期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完善,易出现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往往可以自愈。
(3)了解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同一类型的心律失常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患儿基本情况而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在健康的年长儿往往只有头晕、心慌等症状,如发生在婴儿或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则常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应全面观察患者情况,如面色、呼吸、血压、肺部?音、肝脏大小及有无水肿等。心律失常引起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应及时治疗。
(4)了解抗心律失常药:如药理作用、用法、剂量、药效出现时间、维持时间、适应证以及副作用,才能合理使用,恰到好处。
(5)注意及时对症治疗:如给氧、纠正酸碱平衡、升压、控制心力衰竭及抗感染等。
(6)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病情重,变化快,应监测心电图,密切观察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如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复律及人工心脏起搏器等。
2.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 多见于健康儿,一般不需治疗,如为某些疾病引起者应治疗原发病。
3.窦性心动过缓治疗 主要应针对原发病。严重者(心率<70次/min)可给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率(参阅房室传导阻滞)。
4.窦房结功能不良治疗要点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氧疗、心肌营养药物如维生素C、二磷酸果糖、泛癸利酮(辅酶Ql0) 、三磷腺苷等,对过缓的心率、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等,可给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率(参阅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应给予起搏器治疗。
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半数以上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因此多数预后较好,但发作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有人称之为“需紧急治疗的良性心律失常”,因此应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如下:
(1)刺激迷走神经:新生儿常用潜水反射法,即用冰水浸湿的毛巾或冰水袋(用薄的橡皮囊做成)敷盖于患儿整个面部10~15s,给以突然的寒冷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而终止发作,一次无效,间隔3~5min可再试1次。
(2)药物治疗:
①地高辛:是常用的药物,对合并心力衰竭者也有效。用快速饱和法,足月儿饱和剂量0.03mg/kg,早产儿0.02mg/kg,静脉给药。首次剂量为1/2饱和量,余量分2次。8h内进入。
②普罗帕酮(心律平):是广谱高效抗心律失常药,可静脉给药用于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用量每次1~1.5mg/kg,加入5%~10%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如无效,20min后可再重复1次。
③普萘洛尔(心得安):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更适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预激综合征或QRS波增宽者。用量每次0.1mg/kg加入10%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
④三磷腺苷(ATP):快速静脉注射有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停止心动过速发作,每次3~5mg静脉注射,于5s内快速推入。
以上药物静脉注射时必须同时心脏监护,如无监护条件也应边推注一边做心脏听诊,一旦心率突然下降转为窦性心律,则应即刻停止推药,以防发生心搏骤停。刺激迷走神经可以与药物尤其是洋地黄配合进行,有时刺激迷走神经无效,给予洋地黄后,再进行刺激则能转律成功。对有严重传导阻滞的患儿,以上药物要慎用。
(3)超速抑制:药物治疗无效者,可给患儿放置食管电极进行食管心房调搏。给予超过室上性心动过速速率的超速起搏,此起搏抑制了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异位节律点,然后停止起搏,窦房结恢复激动并下传,窦性心律恢复。
(4)电击复律: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采取电击复律,即用体外同步直流电击术,剂量为5~15瓦秒,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术前应停用洋地黄1~2天。
用以上方法转律后为预防复发,可用地高辛维持治疗6个月至1年。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新生儿少见,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严重的心律失常。病情多较严重,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由于室性心动过速,致心输出量降低,可有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表现,患儿面色苍白,心音低钝,血压下降,末梢循环不良。也可出现心源性脑缺血,致惊厥、昏迷等。心室率一般在200次/min以下。
6.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 首先为病因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利多卡因,每次1mg/kg,加入5%~10%葡萄糖20ml中静脉缓慢推注,必要时5~10min可再重复1次。转律后静脉点滴维持,按每分钟0.02~0.05mg/kg。也可用苯妥英钠,尤其对洋地黄中毒引起者,每次2~4mg/kg,溶于生理盐水20ml中缓慢推注,如无效5~10min后可重复1次。还可用普罗帕酮(心律平)或普萘洛尔(心得安)静脉注射。如药物治疗无效,也可用直流转复。
7.过早搏动治疗 新生儿期前收缩无原发病者,一般预后较好,常在1个月内消失。期前收缩有原发病者,应治疗原发病。期前收缩本身多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如期前收缩频发,有发展为心动过速倾向者,应给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用者为普罗帕酮,用法为每次5mg/kg,3~4次/d口服。
8.房室传导阻滞治疗
(1)针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
(2)如心率过慢或有自觉症状者,加用改善房室传导、增快心率的药物。
①异丙基肾上腺素0.1mg加入5%~10%葡萄糖50~100ml中静脉点滴,根据心率调整滴数。
②阿托品每次0.01~0.03mg/kg,肌内或静脉注射。
③后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如由心肌炎引起可加用皮质激素治疗。如异丙基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提高心率无效,可考虑经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待炎症消退、阻滞减轻或消失后停用。
④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无症状不需治疗,但如出现下列情况即应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A.新生儿心室率过慢<50次/min,尤其是出现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者。
B.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时限延长并出现心力衰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