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
- 挂什么科 新生儿科
- 哪些症状 黄疸、肝脾肿大、紫癜、小头畸形、体重过轻、早产、脉络膜视网膜炎、脑积水、脑组织钙化、低钙惊厥、小头畸形、皮肤瘀斑、脑积水、脑组织钙化
- 好发人群 新生儿
- 需做检查 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检测、DNA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X线检查、B超、脑电图
- 引发疾病 肺炎、消化道感染、格巴氏综合征
病因
CMV感染的母亲所生的子女于出生2周内证实有CMV感染,是宫内感染所致。症状
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占全部新生儿的0.5%~2.5%,其中临床有异常表现者占15%~33%,10%发生永久性损害。初次感染对胎儿的致畸作用更强,致畸率可达31%~40%。所幸这种感染发生的机会不高,只有4%左右。孕妇感染后除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死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外,还可导致出生缺陷。母亲原发感染后,后代感染的概率为40%(24%~75%)。其中,10%~12%患儿出生时有症状,表现为巨细胞包涵体病,具体症状包括:高胆红素血症、肝炎、肝脾肿大、出血点、脑畸形(常见的是脑室周围钙化)、脉络膜视网膜炎。有症状的患儿当中,40%~58%有远期后遗症,最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占10%~15%。出生时没有症状的婴儿当中,约13.5%有后遗症,主要是感音神经性耳聋以及认知和神经损害症状。母亲复发感染后,后代感染的概率为1%,多数受感染患儿没有症状,有不到10%的患儿有远期后遗症,主要是耳聋和小头畸形。检查
新生儿尿液或脑脊液中能检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或从脐血或新生儿血中检测出巨细胞病毒IgM,具有诊断价值。新生儿尿液、胃液、脑脊液沉渣作涂片并染色后,在光镜下查到巨大细胞内含典型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同样具有诊断价值。
鉴别
应与TORCH综合征(风疹、单纯疱疹和弓形虫病等)中的其他疾病相鉴别。此外尚需与梅毒、李斯特菌或其他细菌性和感染性脑病,如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等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确诊。
1.先天性弓形体感染 CMV表现及预后与先天性弓形体感染相似,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2.婴儿肝炎 肝脏病理改变可见肝细胞水肿和类似慢性肝炎样改变,又可引起重型肝炎改变。包涵体累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引起胆管炎、胆汁淤积和黄疸。鉴别要点为CMV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和实验室证实宿主体内有HCMV的侵入,即可诊断为CMV感染。
3.其他 与其他病因的病理性黄疸和其他感染性脑病、脑膜脑炎鉴别,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鉴别。
并发症
本病常为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并发症较多,如神经系统损害至小头畸形、脑积水、脑组织钙化、惊厥和脉络膜视网膜炎等;常发生间质性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遗症常见生长迟缓、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癫痫、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听力障碍(神经性耳聋)等。
预防
治疗即使有效,也难免留下后遗症,所以预防特别重要,鉴于传染源广泛,而且多为隐性,传播途径复杂而不易控制,加之易感性普遍存在,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开发疫苗。
治疗
抗病毒药物治疗可能会减少婴儿的损害,因此出生后可考虑用药。但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脉络膜视网膜炎、细菌感染等副作用。
1.抗病毒药物
如阿糖胞苷、阿糖腺苷以及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等对人巨细胞病毒均能起到短暂的抑制作用使症状缓解,但不能清除感染。
2.阿昔洛韦衍生物
更昔洛韦(丙氧鸟苷)效果较好,疗法不良反应有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下降、肝功能异常,但停药后可迅速恢复正常,偶可致不可逆性无精症。
饮食
(1)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特别是育龄期妇女,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2)对于孕妇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患者要注意保护,使她们远离传染源。
(3)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4)乳汁中巨细胞病毒阳性者,不应哺乳。
(5)免疫防治,尚在研究和探索中。 巨细胞病毒引起细胞内感染后,灭活疫苗无明显预防的作用。
(6)要给患儿富含蛋白质(蛋白质食品)、维生素(维生素食品)的饮食,如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蔬菜食品)、水果(水果食品)等。
(7)我国已生产出巨细胞病毒疫苗,对预防该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