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历史

斯里兰卡全称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古称"兰卡"(汉语音译楞伽)。中国古书称之为师子国、僧伽罗国、僧诃罗国等。僧伽罗系梵语 Simhala一词的音译,意为狮子。古代阿拉伯航海家称其为"塞伦底伯",意为"宝岛","锡兰"一称即由此演变而来。1972年改称"斯里兰卡","斯里"为尊称,无词义,当前"锡兰"一称仍通用。
- 中文名称 斯里兰卡历史
- 所属国家 斯里兰卡
历史
斯里兰卡是印度半岛南端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北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为印度洋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面积65610平方公里。人口1580万(1985)。僧伽罗人占72%,泰米尔人占20.5%,摩尔人占 6.7%,柏格人和马来人占 0.8%。僧伽罗语为官方语言,泰米尔语为民族语言,社会上层通用英语。居民67.3%信奉佛教,17.6%信奉印度教,7.9%信奉基督教,7.1%信奉伊斯兰教。首都科伦坡。
早期移民斯里兰卡有两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来自南亚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移民约在公元前 6世纪来到兰卡岛,先在沿海地区落脚,然后沿河流向内地迁移,建立若干沿河村落并种植水稻。移民中最强大的是僧伽罗人。这一名称后来成了所有移民的共同名称。雅利安移民的政治制度是婆罗门式的。在南印度种姓制度影响下,逐渐形成斯里兰卡独特的种姓制度,构成了僧伽罗村社制度的基础。
影响
僧伽罗王朝时期约在公元前5世纪,维阇耶建立僧伽罗王朝(又称维阇耶王朝)。公元前377年,维阇耶的曾外孙盘陀迦阿巴耶夺得王位,建都阿努拉达普拉。他修建水库池塘,开创了僧伽罗水利文明。公元前250年前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上弘扬佛教,受到王家的欢迎。至公元前 2世纪左右僧伽罗人放弃原有的婆罗门教信仰,接受了佛教。(见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