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斑嘴鹈鹕

2022-07-13 14:26:37 百科资料

斑嘴鹈鹕(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为鹈形目鹈鹕科鸟类,又名“淘河”、“塘鹅”。栖息于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泽地带,以鱼类等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的分布状况不确定。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华东及华南沿海从江苏至广西、云南南部、海南岛。山东偶尔有过境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均可疑,可能与卷羽鹈鹕有混淆。在中国可能已绝迹。

  • 中文名 斑嘴鹈鹕
  • 学名 Pelecanus philippensis
  • 界 动物界
  • 纲 鸟纲
  • 目 鹈形目

外形特征

  斑嘴鹈鹕的体形比白鹈鹕和卷羽鹈鹕都小,体长为134~156厘米,体重5千克以上。嘴长而粗,呈粉红的肉色,上下嘴的边缘具有一排蓝黑色的斑点,这也是它与卷羽鹈鹕的区别之一。虹膜为白色或淡黄色,具有不明显的褐色。喉囊的颜色也与白鹈鹕和卷羽鹈鹕不同,为紫色,脚为黑褐色。夏季的羽毛上体为淡银灰色,后颈的羽毛为淡褐色,较长而蓬松,像马鬃一样,到枕部则更为延伸,形成短的冠羽。飞羽主要为黑色,尖端色泽较淡。下体的羽毛为白色,腰部、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等处都缀有葡萄红色。冬季头部、颈部、背部的羽毛为白色;腰部、下背、两胁和尾下覆羽也是白色,但露出黑色的羽轴。翅膀和尾羽为褐色。下体均为淡褐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泽地带。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善游泳,飞翔力亦强,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伸得较直,嘴斜朝下。

  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缅甸、印度、伊朗、斯里兰卡等亚洲南部国家一直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分布图

  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广东、福建、云南和台湾及海南岛等东南沿海一带。

繁殖方式

  结群营巢。通常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乌白色,大小为81~83mm×47~58mm,平均79mm×53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亚种分化

中文名拉丁学名命名人及年代
斑嘴鹈鹕指名亚种
Pelecanus philippensis philippensis 
Gmelin, 1789
斑嘴鹈鹕新疆亚种
Pelecanus philippensis crispus
Gmelin, 1789

种群现状

  中国的分布状况不确定。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留鸟,在中国可能绝迹。

保护级别

  •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保护级别:Near Threatened ver 3.1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