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文王操

2022-07-13 00:09:03 百科资料

《文王操》本是用来歌颂周文王的琴曲,后失传。

据《史记》和《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曾向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襄学琴,所学之曲正是《文王操》。后人在试图恢复还原《文王操》时,便将琴曲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主体由周文王变成了孔子,故后来的《文王操》被认为是赞颂孔子德行的曲子。

古代中国人以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理念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颂歌,其内涵深邃博大,旋律丰富感人,无愧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聆听此曲后,一种仰慕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 中文名称 文王操
  • 拼音 wén wánɡ cāo
  • 解释 乐府琴曲名
  •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
  • 文学体裁 古琴曲

历代琴谱列表-琴之界

琴谱名称撰刊年代琴曲简介
谢琳太古遗音1511
黄士达太古遗音1515
梧冈琴谱1546即文王思士曲也凡八段
琴谱正传1561凡十段
琴谱正传1561即文王思士曲也凡八段
重修真传琴谱1585
琴书大全1590凡八段
琴苑心传全编1667徵调凡五段
自远堂琴谱1802羽音

  其中五部琴谱收录曲意/解题、歌词等资料。

文献

  中有: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韩诗外传·卷五》:"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其惟文王乎!'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师襄子曰:'敢问何以知文王之操?'孔子曰:'然,夫仁者好伟,和者好粉,知者好弹,有殷勤者好丽,某是以知文王之操也。'"​

  现代译文:孔子跟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

  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乐曲也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妙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

  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古琴名曲

  在古琴音乐流传的千百年的历史中,《文王操》被古人尊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的琴曲:"鼓此曲令人荡涤邪秽,消融渣滓。"(明代琴谱《杏庄太音补遗》);北宋琴家成玉涧所箸《琴论》称"其声古雅,世俗罕闻";北宋苏轼在他的古体诗《舟中听大人弹琴》为听其父苏洵弹《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评说时人"强以新曲求铿锵"、"数声浮脆如笙簧"后,发出了"古意堕渺茫"的感叹,最后便是"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的千古名句。

第一段

  古琴以空弦低音一字一音奏出,庄严,肃穆,宏伟。琴声引导我们进入两千年前的时空,古代文王、孔子这些伟大的圣贤出现在眼前……不是宗教,犹如宗教,这里有古人的崇拜之情;高山、峻岭、古代的图腾……开始的空弦犹如撞击的磬钟之声,硕大无朋的磬钟、厚重的音响、色彩…… 以上是一段前半部分的音乐,在全曲中有"引子"的作用,一段后半部分出现一些不完整的音调,这是琴曲最初旋律的显露。

第二段

  一段亲切的旋律较完整地出现,富有歌唱性,这一段旋律和它的变化在全曲的二、三、四、六段里出现,是全曲最重要的音乐主题。音乐中温暖、坦然的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儒家的"仁爱"的思想,一种发自内心的博大的对人的爱,丰富的人情感的表达自此开始。

第三段

  开始是平静的空弦为主的音调,这是段落最初的导入部分,也是以后段落惯用的结构方式(在传统的曲式中称作"合头"),简单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平和的气氛,音乐的变化、发展、新的音乐材料的进入都在这种气氛之中逐步开始。全曲最初呈示的旋律在这里渐渐作变化发展、深化,旋律在勾画一幅幅美好的图景,其中有人类生活环境的美,也有美好的图景后面蕴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段落中部有个情绪上的小高潮,像是为某种美好的理想境界所激动,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情绪都开始有较大的流动,激情、起伏、跌宕……画面比以前有更多的的动感。

第四段

  带有过渡性质小段落。旋律在低音区进行,音乐性格醇和、温厚、柔情。这里是第三段音乐小高潮后短暂的迂回,象是音乐行程中一次逗留,回首顾盼。

第五段

  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这一段音乐抑郁凝重,富沉思性,是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疑惑、不解,是对大千世界的问诘。音乐在低音区进行,音调中不时有变化音出现……音乐由旋律性、歌唱性变为吟诵的语气,节奏自由跌宕,在思考,在自语……这一段音乐从形式结构和音乐情绪上体现了儒家理性思考的一面,是人对自己内心、对宇宙深刻的思考,从而对人类生活的社会的关切。段尾又引至豁然清旷之境。

第六段

  凝重的音乐气氛至此复而舒畅、柔美,这一段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的性格。

第七段

  泛音段,与前段音色对比鲜明,予人以超脱、清新的美感。犹如进入一个神奇的境界,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寄托于神仙生活的地方,我们看到祥云的飘舞、仙鹤在缓步、麋鹿在游走……

第八段

  音乐材料又回到第五段材料的变奏,其语气如苦思,如追问,深奥曲折,又象看到文王在"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他在深思人类的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格。曲尾的泛音终结句使整个乐曲复归于静穆、安详。再次给人们呈现一位圣贤文王的形象,他伟岸、目光深远、心胸博大,予人以无限的崇拜之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