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雕塑
文人雕塑是指那些表现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魅力及"逸笔草草"意味无穷的诗性气质的雕塑作品。主要代表作有李应该的《阿Q正传》、《公字寨》雕塑和"拳头"、"思想者"等四大系列雕塑作品。
- 中文名 文人雕塑
- 定 义 意味无穷的诗性气质的雕塑作品
- 类 型 雕塑
- 代 表 "拳头"、"思想者"等
文人雕塑
我国著名小说家、雕塑家、戏剧家、书画家李应该的雕塑作品,概括简约,朴拙夸张,生动传神,意趣盎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倡导"灵魂为要、诗心为要、神采为要、意趣为要"以及造型强调"望形扑魂""依神造形"的理念主张,为"文人雕塑"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积累了经验,被理论界称为"文人雕塑"的拓荒者。


主要特点
"文人雕塑"是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全新概念。所谓熟悉,往往会联想到"文人画"。历史上,文人绘画群星璀璨,光耀九州,但是,"文人雕塑"却是一片空白。
中国雕塑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穴居野处的旧石器时期。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说道:"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远古时期的雕塑,主要表现为器物实用化现象。新石器时期,器物文化逐渐注入了观念与制度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宗教雕塑兴起,以佛教文化为主的雕塑艺术大放异彩,成为两千年来中国雕塑史的重要内容。在礼乐文化与封建宗法制的笼罩下,雕塑功能形成封闭性特征,不是被注入神性摆上祭坛,就是被埋入地下作为陪葬品,雕塑成了"为死人服务"的艺术,失去了独立的美学品格。
与中国雕塑功能封闭性特征不同的是,西方雕塑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2500多年来,以人体、人像为主题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雕塑艺术被纳入中国文人视野而进入院校教育,成为独立的美术学科。
西方雕塑注重对物象模仿的写实性,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强调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雕塑作品。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则"塑容绘质",强调"传神写照"的写意性。因此,引入西方重"写实"的雕塑教育,不仅放逐了中国民间的土气,也疏离了"衣冠贵胄"的士气。有学者惊呼:"雕塑教育失魂了",失魂的根本原因是重"技"轻"道",中国文化精神之魂丢失了,没有培植起"文人雕塑"的乐土。
"文人雕塑"缺位的原因,一是在中国数千年的雕塑历史中,创作群体基本为民间工匠与民间艺人,上流文人少有参入。文人士大夫鄙视"闾阎"排斥"匠人",自觉关闭了雕塑艺术的大门。二是自雕塑注入神性摆上神坛或埋入地下,文人士大夫娱乐情愫与"庄严"相悖,堂堂"衣冠贵胄"岂肯"为死人服务"?因此出现重诗画而薄雕塑的文化现象,造成中国雕塑史上"文人雕塑"的一片空白。
进入二十一世纪,部分雕塑家开始寻觅"新语汇",强化现代性,努力挣脱"庄严",关注"人"的位置,"文人"元素渐渐释放。
"文人雕塑"首先表现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魅力及"逸笔草草"意味无穷的诗性气质。
我国著名小说家、雕塑家、戏剧家、书画家李应该先生《阿Q正传》《公字寨》雕塑插图和"拳头"、"思想者"等四大系列雕塑作品,概括简约,朴拙夸张,生动传神,意趣盎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雕塑语言为自己小说插图的文化现象,不仅中国没有,世界也没有,被誉为古今中外第一人。他倡导"灵魂为要、诗心为要、神采为要、意趣为要"以及造型强调"望形扑魂""依神造形"的理念主张,为"文人雕塑"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积累了经验,被理论界称为"文人雕塑"的拓荒者,具有开山立派的创造意义,填补了中国雕塑史上"文人雕塑"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