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数九寒冬

2022-07-03 23:50:12 百科资料

数九寒冬是中国民间谚语,意思是从数九开始就真正的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寒冬了。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数九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 中文名称 数九寒冬
  • 分类 中国谚语
  • 地区 中国
  • 拼音 shǔ jiǔ hán dōng

基本信息

  【词目】:数九寒冬

  【读音】:shǔ jiǔ hán dōng

  【类别】:民间谚语

  【释义】:从数九(俗称"冬至")开始就真正地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寒冬了。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大致包括了公历三个月的冬季时节。

  其中,三九和四九最冷。

  中国民间有这么说法:"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尽杨花开!"

起源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详细释义

  从农历节气冬至这一天人们开始数九,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寒天,最冷的是三九、四九。我国地域辽阔,冬季南北温差大,但大部分地区较寒冷。北方地区尤为寒冷,在黑龙江有"三九四九,棒打不走"的俗语,在吉林有"三九四九冻死狗";中南地区则有所缓和,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则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就这些地方来说三九、四九天特别冷,出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告诫人们在此期间无论如何不要出远门。正如《九九歌》中所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把田犁。"而在南方地区,三九四九就不那么冷了,如在江苏则有"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的说法。

九九歌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黄河中游: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呀门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黄河上游的《九九歌》

  头九暖,二九冷,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五九六九河沿儿看柳,七九八九光屁股娃娃拍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bì lì )(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九九歌》 的另一版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扬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艳阳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长沙)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