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放风筝的人

2022-06-26 15:22:49 百科资料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畅销的美国小说,后被改编为电影。《放风筝的人》是2008年美国电影。电影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

小说讲述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 中文名 追风筝的人
  • 外文名 the kite runner
  • 其它译名 追风筝的孩子
  • 制片地区 美国
  • 导演 马克 福斯特

电影剧情

  2000年美国加利福利亚,知名作家阿富汗人Amir(Khalid Abdalla 饰)接到一个电话,将他带回了童年的岁月……

追风筝的人封面

  1978年阿富汗喀布尔,Amir(Zekiria Ebrahimi 饰)是富家少爷,仆人Ali的儿子Hassen(Elham Ehsas 饰)是他忠实的跟班与玩伴。二人参加了一场传统的斗风筝比赛,Amir经历了终身难忘的事情,两人的命运随之改变:Ali和Hassen离开了Amir家,音信全无;随着阿富汗战争的爆发,Amir和父亲移民到美国,过上了新的生活。

  电话是父亲的老朋友Rahim(KhanShaun Toub 饰)打来的,希望Amir能够到阿富汗去找Hassen的儿子Sohrab (Ali Danish Bakhty Ari 饰),等待Amir的,除了满目疮痍的家乡、不堪回首的往事,还有难以启齿的秘密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人哈桑情同足。然而,在一场风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当对哈桑的背叛。阿米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这是一部语言纯净,但真挚感人的小说,带给了美国出版界自《可爱的骨头》以来从来有过的惊喜。它出人意料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居一年有余,也是去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

放风筝的人剧情图

演职员表

  导演

  马克·弗斯特/马克·福斯特

  副导演/助理导演

  Abuduli Aizize/Yan Ba/Abu Douli/库尔班江/Sharon Lam/Suk Ching Lam/Alyson Latz/Michael Lerman/Kai Li/Stephanie Pan Ying/Hepin Qiao/Hao Qi Su/Peter Thorell/Yimigjan Trdi/Sean Vawter/Rebecca Yeldham/张进战

  编剧

  David Benioff/卡勒德·胡赛尼/David Benioff/卡勒德·胡赛尼

  制作人

  Nina Huang Fan/Kwame Parker/Ada Shen/Carey Smith Ludwig

  演员

  摄影

  Roberto Schaefer

  剪辑

  Matt Chesse

  艺术指导

  Karen Murphy

  布景师

  Maria Nay/Caroline Smith

  服装设计

  Frank L. Fleming

小说介绍

  这是一部语言纯净,但真挚感人的小说,带给了美国出版界自《可爱的骨头》以来从来有过的惊喜。它出人意料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居一年有余,也是当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

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电影简介

  编剧: David Benioff (screenplay) Khaled Hosseini (novel)

  影名: 上映日期: 2008-01-24

  imdb编号: tt0419887

影片花絮

  众所周知,《追风筝的孩子》一书以其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了人性的本质与人与人之间的救赎,凄惨而又美丽的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此高质量的小说畅销世界,自然水到渠成。于是,颇具时代感又极具话题性,外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自然成为了好莱坞片商眼中的至宝。在这场电影改编权的激烈争夺中,经验丰富且名气甚大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亲自出马,率梦工厂拔得头筹。而随后,对于儿童题材电影有着优异执导履历的马克?福斯特顺理成章地成为本片的主宰者。

  接下来,由于影片中两位小主人公的戏分比例较大,于是演员的选择成了剧组最大的难题。因为,马克?福斯特起初在美国找来的不少西亚裔男孩儿由于受到的西方教育及生活背景的影响过于深刻,几乎没有能如故事中所说那般西亚原色小孩儿的气质和劲头儿。于是,马克率队不远万里赶赴至今仍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在喀布尔的一所学校里找到了真正他想要的主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局势不定、军马横行的阿富汗显然不适合影片的拍摄。甚至连剧组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还好,地大物博的中国有美国人想要的地域条件--地形地貌与阿富汗相似的新疆喀什地区最终成了马克尽情发挥的地方。

  不过,影片中导演马克运用电影手法真实再现的那场"哈桑遭强暴"的场景却在小范围试映后引发了轩然大波。激进分子甚至扬言对阿富汗小主演以及剧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惩治措施。而广大热心的书迷则发起了"拯救追风筝男孩儿"的运动。至今,小演员的安危似乎仍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

  《追风筝的人》小说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个普通的阿富汗裔美国医生,他因该作品获得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另外,影片中许多放风筝的场景中,小演员都是拉着气球在跑,至于风筝,则是后期制作的时候合成上去的。

影片评价

  小说《放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气,第一次象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想必,阿富汗在人们的眼中已然与"塔利班"、"恐怖主义"画上了等号。显然,《追风筝的孩子》一书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世人对战火丛生、荒凉贫瘠、落后野蛮的阿富汗的片面印象。原著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因战乱随父亲移民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追风筝的孩子》作为他的第一本小说,便以生动的人物刻画,震撼感人的故事情节大获好评。为其赢得了多项新人奖,该书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对故乡感情挚深的胡赛尼,似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战乱来临前美丽如画的阿富汗,以及战争后满目疮痍的祖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和描绘。小说中,更是利用阿米尔父子因战事移民的事件带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移民生活画卷。《纽约时报》甚至用专栏文章对这段故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这是"我们时代的一幅风情画。"这段交织着友情、亲情、思乡情以及背叛与救赎的复杂故事,令无数人为之动容。影片中画龙点睛的美丽"风筝"更成为牵动人们视线、心弦,并代表阿米尔与哈桑友谊甚至兄弟亲情的象征。影片最后,当阿米尔带着哈桑之子来到美国碧绿的草坪上,为他在清风中追赶美丽的风筝时,一切不言而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