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攀岩难度等级

2022-06-28 09:07:26 百科资料

难度是攀岩的语言,难度级别是线路或抱石的一种表达形式,最早的难度诞生是因为人们想用一种方式来表示他们攀登或走过的路有多难,于是决定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描述它。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SIERRA CLUB制定了一个难度系统,也就是现在的约塞米提难度系统(Yosemite Decimal System)(以下简称Y.D.S.)

攀岩难度划分

  美国的Sierra俱乐部早年为方便地描述攀登路线的难度制定了以下等级:

  一级是行进在石头坡上,一般不用手帮助平衡

  二级是有时用手,但初学者和不灵活的人也不必用绳子保护

  三级是坠落后有相当的危险,经常用到手,最好准备好绳子

  四级是须要一定的攀登技术,大多数人认为,由于如果发生坠落就有生命危险,所以绳子是必要的。一般攀登者需要保护,保护点容易找到。

  五级是必须用绳子和保护是防止坠落造成严重后果,在不同程度上要求特别的攀登和保护技术。从这个等级开始叫"技术攀登"。

  五级原来按难度分为10级,叫"尤塞米提十进制系统"(YosemiteDecimalSystem,或YDS.Yosemite又译"优胜美地")形式为"5.0","5.1","5.2"--.10"按定义超过5.10级就是第六级,也就是必须直接使用人工器械才能攀登。可是随着攀岩技术和装备(攀岩鞋,镁粉)的进步,YDS成了开放等级,所以有了"5.11"细分等级,5.10后的每个"数字级"中又按难度分了a,b,c,d四个次"字母级"。现在世界最难的路线大概是5.14c或5.14d。新路线难度由攀登者按以前自己已经攀登过的的等级经验(很主观)给出个大概,然后爬的人多了,给的主观等级慢慢就固定了。比如当初最难等级还是5.10时,有人爬了一条新路线,感觉和5.10比,其难度提高得比5.10与5.9间的难度距离还高,于是就必须突破5.10这个人为规定的五级上限,叫它5.11。

  一般说来没有训练的人可以上到5.6,有了基本技术训练的人上5.6-5.9,从5.10开始需要经常的技术和力量训练.但这是个非常笼统的说法。

  YDS是按一条路线中最难的"技术动作"给路线订级的,有十个5.10动作和只在地面附近有一个5.10动作的路线都是5.10.而且不同性质的路线(平面,裂缝,摩擦)间的等级实际上有时很难比较。但是爬的人多了,等级就变成客观严格的了。英法德国澳大利亚有自己的等级制。英国等级由技术和风险两部分组成。

  有了严格等级后路线选择和训练提高就容易作了。但为了追求数字等级攀岩就没意思了。但这是个人口味问题。

攀岩难度产生

  1、徒步;

  2、几乎用不到手的爬行;

  3、需要携带绳子,但是几乎用不到的爬行;

  4、通常需要绳子,很容易找到天然的保护点,脱落是致命的;

  5、技术攀登,要有一定的攀岩技术,绳子和保护是必须的;

  6、必须借助器械才能进行的攀登;

  这里的第五个级别就是指现在的攀岩,也是我们常说的五级技术攀登,到了20世纪50年代,五级攀登由于需要被划分成5.0,5.1,5.2,5.3,5.4,5.5,5.6,5.7,5.8,5.9,5.10,前面的数字5仍然代表五级攀登,后面的0到10代表攀登路线的难易程度,这是个封闭的系统,最简单的线路被定义为5.0,而最难的线路被定为5.10;从这以后,很多路线都有了自己的难度,也给了攀岩者很多方便。但是问题又很快出现了,攀岩者的水平提高很快,在出现了第一条5.10的线路后,又相继出现了很多被定级成5.10的线路,而这些线路中很多被认为比较早的5.10要难,有些可能难得很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Y.D.S.系统变成了一个开放系统,而且从5.10开始增加了以字母a,b,c,d来表示的亚难度等级,这样Y.D.S系统就变成了现在的从5.0到5.15的开放系统了。

  20世纪60年代,JOHN GILL把现代抱石运动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抱石爱好者越来越多,抱石线路也越来越多,而且由于抱石的特点,多数的抱石线路都难于5.10(注:当时的Y.D.S.系统仍然是个封闭系统),于是JOHN GILL决定为抱石制定一个专门的难度系统,这样,B难度诞生了。B难度也是个封闭的系统,只有三个难度级别,B1,B2,B3;JOHN GILL这样定义了这三个级别:

  B1:非常难的抱石线路,比当时最难的路线攀登要难;

  B2:比B1难的抱石线路,非常难重复,也就是很难被成功地完成两次;

  B3:不可能被重复的抱石线路,如果被重复的话,将被降级到B2;

  但这个系统也有很多的问题,由于攀岩者的水平不一,所以很难把抱石线路的级别定得很准。在60年代,B1大约相当于5.10,但到了80年代,B1大约相当于5.12;所以到了近些年B难度已经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V难度。

  V难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美国HUECO TANK地区的一群抱石爱好者使用,后来被JOHN SHERMAN整理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难度系统,V难度前面的字母V据说就是JOHN SHERMAN绰号的首写字母,最早的V难度开始于V1,难度相当于Y.D.S.难度系统的5.11,后来在JOHN SHERMAN整理这个系统的时候加入了V0-,V0,V0+,以便降低抱石的难度等级,使更多的人能投身于抱石运动,这个抱石难度系统现在已经被广泛地使用。

攀岩难度对照表

  攀岩难度对照表的作用

  随着攀岩运动在世界的日益风靡,世界各地的攀岩爱好者开始进行交流;但各地攀岩难度等级的不同却给交流造成了麻烦,于是难度对照表就应运而生,这让各地的攀岩爱好者对世界各地的难度有了参照;由于世界上的难度系统很多,包括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捷克,挪威,瑞典等。后来国际登联(UIAA)为了统一世界上的难度级别也制订了一个相应的难度系统,可惜应用不是很广泛,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法国和美国的难度系统。

  首先,难度对照表可以让你知道线路的难度,当你攀登一条抱石线路时,可能有人会告诉你这条抱石线路的难度是5.12-,而你只知道抱石中的V难度,这时你可以通过对照表查出5.12-大约相当于V难度中的V4;又或者当你在看外国抱石短片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在攀登一条难度为8b的抱石线路,这个时候不要拿线路的等级来对照相应的V难度,看一下对照表,你可以看到8b等于V难度的V13。有的时候你也许会攀登一些路线,而这些路线都是用Y.D.S.难度系统标注的,而你对这个系统并不了解,只了解法国的枫丹甘露难度系统,这时你也可以通过难度对照表解决。

  其次,难度对照表还可以让你了解自己的攀登水平,比如你最好可以完成一条V7的抱石线路,但你不经常攀登长路线,对自己的路线攀登能力不是很了解,这时你就可以通过难度对照表来了解自己的路线能力。首先通过对照表查到V7对应的Y.D.S.难度是5.13a,但这并不是你的RED POINT能力,更不是ON SIGHT能力,在这个级别上减3或4个级别才是你的RED POINT能力,也就是你的RED POINT能力大约在5.12a或者5.12b,而你的ON SIGHT能力要在这个级别上再减3个级别左右,也就是说你的ON SIGHT能力大约在5.11b或者5.11c左右。如果你习惯于法国的枫丹甘露系统,也可以通过难度对照表查到相应的难度级别;这样,你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攀登水平挑选自己想攀登的线路,不用在太简单的或者远超过自己攀登水平的线路上浪费时间。

  关于本难度对照表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张表不准,因为他们看到每个难度都对得很齐,而他们看到的难度表并不是对齐的。首先,我觉得把难度对齐的难度表比较好用,因为难度对照表本来就是对照难度的,难度不对齐的对照表在对照的时候就增加了难度。我在整理这个难度表的时候在网络上下载了8张不同的难度表,虽然其中没有两张是完全一样的,但这里面的6张是把难度对齐的。其次,之所以有些难度表的难度(主要是Y.D.S.系统和法国难度系统)不是对齐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可能和不同攀岩者对不同线路的感觉有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线路会被降级而有些线路会被升级的原因。再次,这和各国攀岩者对其它国家的难度不是十分了解有关。最后,难度定级本身就有自己的不确定性,她只是攀岩者的主观感觉而已,没有人能说出10a和10b的区别,这个差别没办法量化。

  攀岩难度对照表

  USA

  (YDS)

  France

  Australia

  South Africa

  Germany

  (UIAA)

  United Kingdom

  5.1

  2

  7

  8

  III-

  M

  5.2

  2+

  8

  9

  III

  D

  5.3

  3

  9/10

  10

  III+

  VD 3a

  5.4

  3+

  11

  12

  IV-

  VD/HVD 3b

  5.5

  4

  12

  13

  IV

  HVD/S 3c

  5.6

  4+

  13

  14

  IV+/V-

  MS 4a

  5.7

  5a

  14/15

  15

  V-/V

  S/HS 4b

  5.8

  5b

  15/16

  16

  V+/VI-

  HS/VS 4b

  5.9

  5c

  17

  17/18

  VI-/VI

  HVS 4c

  5.10a

  6a

  18

  19

  VI/VI+

  HVS 5a

  5.10b

  6a+

  19

  20

  VII-

  E1 5a

  5.10c

  6b

  20

  21

  VII-/VII

  E1 5b

  5.10d

  6b+

  20/21

  22

  VII/VII+

  E2 5b

  5.11a

  6c

  21

  22/23

  VII+

  E2 5c

  5.11b

  6c/6c+

  22

  23/24

  VIII-

  E3 5c

  5.11c

  6c+

  22/23

  24

  VIII

  E3 6a

  5.11d

  7a

  23

  25

  VIII/VIII+

  E4 6a

  5.12a

  7a+

  24

  26

  VIII+

  E4 6b

  5.12b

  7b

  25

  27

  IX-

  E5 6b

  5.12c

  7b+

  26

  28

  IX-/IX

  E5/E6 6b

  5.12d

  7c

  27

  29

  IX/IX+

  E6 6b

  5.13a

  7c+

  28

  30

  IX+

  E6 6c

  5.13b

  8a

  29

  31

  X-

  E7 6c

  5.13c

  8a+

  30

  32

  X-/X

  E7 7a

  5.13d

  8b

  31

  33

  X/X+

  E8 7a

  5.14a

  8b+

  32

  34

  X+

  E8 7b

  5.14b

  8c

  33

  35

  XI-

  E9 7b

  5.14c

  8c+

  34

  36

  XI

  E10 7b

  5.14d

  9a

  35

  37

  XI+

  E10 7c

  5.15a

  9a+

  36

  38

  XI+/XII-

  E11 7c

  5.15b

  9b

  37

  39

  XII-/XII

  E11 8a

  5.15c

  9b+

  38

  40

  XII

  E11 8b

  5.15d

  9c

  39

  41

  XII+

  E11 8c

  USA

  (V-scale)

  France

  V0

  2/3

  V1

  4

  V2

  5

  V3

  6a/b

  V4

  6c

  V5

  7a

  V6

  7a+

  V7

  7b

  V8

  7b+

  V9

  7c

  V10

  7c+

  V11

  8a

  V12

  8a+

  V13

  8b

  V14

  8b+

  V15

  8c

  V16

  8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