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发难数

擢发难数(拼音:zhuó fà nán sh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擢发难数"的原义是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中文名称 擢发难数
- 拼音 zhuó fà nán shǔ
- 近义词 罄竹难书、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 反义词 微不足道、屈指可数、微乎其微
- 注音字母 ㄓㄨㄛˊ ㄈㄚˋ ㄋㄢˊ ㄕㄨˇ
成语出处
范雎曰:"汝罪有几?"
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擢发难数"。
成语故事
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人随员队伍,以壮声势。
谁知到了齐国后,齐襄王久慕范睢的大名,就派人赐他十斤黄金,还有牛酒,但被范睢委婉地拒绝了;而齐襄王对须贾等人则迟迟不予接见。为此,须贾妒而生疑,以为范雎与齐国有私通。回国后,就在国相魏齐面前,说了范睢的坏话。魏齐信以为真,便以里通外国罪,将范睢打得奄奄息,范睢惨遭一顿毒打后装死,结果被扔进厕所里。范睢央求看守使计得以逃脱,更名为张禄,逃往秦国。
不久,范雎的才能便得到秦昭王的重用,秦昭王四十一年被封应侯,任相国。
后来,魏王听闻秦国将东伐韩国、魏国,惶恐不安,便派须贾出使秦国,向秦昭王求和。范睢获悉消息后,便约须贾私下见面,须贾见到范雎大惊失色,他以为范雎早已死去,没想到他在秦国活得有模有样的,便送东西给范睢,希望在范睢的引荐下,见秦相张禄一面。
范睢为使须贾弄清真相,爽快地答应了。须贾来到秦相府后,才发现范睢就是张禄。于是,惊恐万状,敞开衣服,爬行到范雎面前,一个劲儿地磕头谢罪说:"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意思是说,将我的头发都拔下来计算我的罪过,都还不够数的。
范睢当面历数须贾三大罪状,然后报告给秦昭王,秦昭王下令将须贾赶走了。
成语寓意
魏王偏听须费的一面之辞,便认定范睢与齐国有私通关系,痛下毒手,还好范睢最后成为秦国相国。须贾之所以说自已的罪行"擢发难数",除他确实把范雎害得不轻之外,也与他这一次出使的成败以及范对他会不会报复有关。说自己的罪行"擢发难数"除表示悔过、请求宽恕之意外,也有把自己的罪行说得重一些以使范雎消气之意。可见,人不就应该随意的伤害他人。
成语运用
- 成文用法
"擢发难数"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 运用示例
宋·苏轼《到惠州谢表》:"方尚口乃穷之时,盖擢发莫数其罪。"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梁》:"可死之罪,擢发难数。"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五回》:"秦桧之罪,擢发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