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光

摇光,也称为瑶光,英文名:Alkaid 、η UMa,中文又名破军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位于北斗七星斗柄形状的最末端,也是北斗七星中相对位置最东边的一颗星,位于大熊座。摇光的视星等达到了1.86等 ,是全天第39亮星,北斗七星中的第三亮星,光谱型为B3V,是一颗蓝白色的主序星。
- 中文名称 摇光或瑶光
- 外文名称 Alkaid
- 视星等 1.86 等
- 绝对星等 -0.61 等
- 赤经 13时47分32.44秒
命名
中国
在古代中国,摇光又被称为北斗七、破军星,并被视为象征祥瑞的星之一。其中"破军星"的称呼是中国民间阴阳五行学说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有浓厚的占卜和算命的成分。
西方
在西方文化中,这颗星习惯上被称为Alkaid(也称Elkeid,源自阿拉伯语القايد القائد)或Benetnasch 。Alkaid来源于阿拉伯语短语。在阿拉伯文化中,是一个领袖的女儿在父亲的棺材旁忧伤的形象。同样作为这个领袖的女儿的还有北斗七星勺柄的另两颗星:开阳、玉衡。而作为北斗七星勺口的四颗星,即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则被认为是那个领袖的棺材。201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组织了一个恒星命名小组(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 ,WGSN),对恒星的专有名称进行编目和标准化。WGSN于2016年7月发布了第一份报告,包括了其批准的前两批恒星名称的一份表格,其中就有Alkaid。
印度
印度教徒将这颗星称为 Marīci,是七个吠陀(Rishis)之一。
韩国和日本
在韩国和日本,摇光被称为Hagunsei和Mukokseong,分别意为"破军星"和"最角落的星",这两个意思都来自于古代中国。
拜耳命名法
在拜耳命名法中,摇光被命名为大熊座η(η UMa)。
物理性质
摇光是一颗1000万岁的B型主序星,光谱型为B3 V。自1943年以来,这颗恒星的光谱一直是其他恒星分类的稳定锚定点之一。摇光的质量是太阳的6倍,半径为太阳的3.4倍,光度是太阳的594倍左右。它的外层大气温度大约为15540K,这让它具有B型主序星的蓝白色调。摇光还是一个X射线发射源,该波段光度达到了9.3 × 10 erg·s。
摇光被列为B3 V光谱型的标准星。它的自转速度很快,由此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使吸收线变宽,这在这类恒星中并不罕见。然而,这些线有非常轻微的扭动和变化,这可能是快速旋转产生的一个薄薄的物质圆盘的一些辐射造成的。
观测
摇光的视星等达到了1.86等,属于较为明亮的星,只要远离光污染很容易就能观测到。寻找摇光也很容易,只要向北方能找到北斗七星,勺柄的那颗就是摇光。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北斗七星的高度角整体较低,摇光又是此时其中离北天极最远的一颗,因此秋季不太适合观测。摇光的赤纬为+49°18′47.7602″,因此理论上说整个北半球和南纬40°以北的地区都能观测到摇光。
1989年,依巴谷卫星( Hipparcos astrometry satellite)发射升空,用于对约10万颗恒星使用三角视差法测量它们离地球的距离,摇光就是其中之一,天文学家因此获得了一些它的数据。据其观测,摇光距离太阳大约104.3±0.4光年。
文化特色
由于是北斗七星勺柄起数的第一颗星,摇光(瑶光)在多处诗文中出现。
- ?淮南子·本经训》:"瑶光者,资粮万物者也。" 高诱 注:"瑶光,谓北斗杓第七星也……一说,瑶光,和气之见者也。"
- 汉张衡《西京赋》:"上飞闼而远眺,正睹瑶光与玉绳。"
- ?宋书·符瑞志上》:"帝颛顼高阳氏 ,母曰 女枢 ,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宫,生颛顼於若水。"
- 唐李商隐《南朝》诗:"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 明 王洪 《瑞象赋》:"瑶光之精,至和之珍;彩霞之色,景星之文,兹其所谓瑞象,而特应於我圣君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