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

《红楼梦》中的人物,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
- 中文名 探春
- 外文名 Tan Chun
人物简介
生平
贾探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是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庶出妹妹,赵姨娘所生,与贾环同母。她也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为人精明能干,擅长书法,从十二钗的判词中推断最终远嫁他方。
文学形象评价
《红楼梦》中贾府里的三小姐,生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是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她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凤姐患病期间,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再是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敏感地觉察到贾府这个大家族内部残杀、气数将近的征兆,痛心而愤怒地责打兴风作浪、犯上作乱的王善保家。
但是探春的内心也承受着深深的伤痛,古代嫡庶之分甚为分明。探春空有才志,却因是赵姨娘所出,生出了多少难堪。这不是探春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封建时代所有庶出子女的悲剧。按照礼教,他们的生母只是半个主子,仍有奴才身份。他们只能认嫡母为母亲,因此贾环过分地自卑,而探春过分地自尊,都是庶出子女从小内心遭到礼教扭曲的体现。
探春是诗社的倡导者,并且喜欢书法,性格疏朗大方,又有理家才能,是几个孙女儿中贾母最喜欢的。南安太妃来贾府,贾母叫了宝黛湘三人来作陪,另一个就只叫了探春。探春身边的丫鬟侍书,也口才了得。
结局
87板红楼梦中的探春
《红楼梦曲》里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说明了她后来是离家远别了,后四十回续书写她嫁给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但据曹雪芹的初衷,她可能是嫁给了一个王子,成为王妃。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签上写道“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些看似是玩笑话,但也可能是条伏线。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和习惯“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应是指皇帝身边的贵妇人。又根据舒四爷所见《乾隆五十五,六年间钞本》说《红楼梦》里“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参阅舒批《随园诗话》),或者早期抄本确有探春嫁为王妃的情节安排。
目前《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已经公布,文中关于探春远嫁的结局和上述大不相同,但这一结局和历来的探佚结果有些相似。根据癸酉本第86回文中的描述,探春远嫁的结局内容是:贾母和王夫人相继去世,孝期满了后,贾家又开始操办起家中众多女儿的婚事。其中戚家公子戚建辉来贾家求亲,先是看中了探春,但之后因赵姨娘多嘴多舌,戚建辉嫌探春是个庶出女儿,门不当户不对,便放弃了这门亲事。此时,朝廷和一蛮夷岛国发生战争,朝廷战败了要议和,决定要嫁个女儿过去和亲。于是南安太妃来到贾家,看中了探春要认她为干女儿,要求探春代替她女儿嫁到蛮夷岛国,因为南安太妃怕自己的女儿嫁到海外会吃苦,因此贾家就依允了,便择定了日子。到了清明这一天,贾府合家含泪为探春的远嫁送行(对应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
人物判词
作品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注释
这一首是写贾探春的。
1.自——本。精明,程已本误作“清明”,与第三句头两个字重复。小说中说“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第五十五回),又写她想有一番作为。
2.“生于”句——说探春终于志向未遂,才能无从施展,是因为这个封建大家庭已到了末世的缘故。脂批:“感叹句,自寓。”意思是说有作者身世感慨在。
3.“清明”二句——清明节江边涕泪相送,当是说家人送探春出海远嫁。册子上所画的船中女子即探春。原稿大概有一段描写送别悲切的文字,现在所见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这个情节而且把“涕送”改为“涕泣”,一字之差,把送别改为望家了。画中的放风筝是象征有去无回,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第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 风筝。)所以 ,放风筝的“放”不是“放起来”而是“放走”的意思,小说特地描写过放走风筝(说是放走病根儿)的情节,则画中放走风筝的“两个人”,当就是后来遣探春远嫁的设谋者,但不能落实,有可能是对投向王夫人怀抱、不承认自己生母的探春怀恨记仇的赵姨娘和贾环。“千里东风一梦遥”,也是说天长路远,梦魂难度,不能与家人相见,与我们现在读到的探春嫁后又回娘家探亲不同。
红楼梦曲
【分骨肉】 贾探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有一点因为生母87版《红楼梦》中探春的形象(19张)
赵姨娘“着三不着两”。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绝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相关诗词
簪菊
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浸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释
① 簪菊——插菊花于头上,古时风俗。《干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谱》叙曰:“唐辈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
② 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梳妆时插于发间。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
③ “长安”句——疑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京兆(长安)人。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等句,与本诗中多以插菊、饮酒事并提相合。但“公子”“花癖”之称,总无可征,或是泛说京都风气。
④ 彭泽先生——指陶渊明。参见前注。陶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高粱),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所以称“酒狂”。
⑥ 三径露——指代菊。因说“露”所以用“冷沾”,这两句都形容簪菊。
⑦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
⑧ “高情”二句——意思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那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里兼取两者意化用之。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诗词赏析】
这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最后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宝钗为十二首菊花诗排顺序时说:“……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就说得很明白,“盛”要以“残”作结。大观园金钗有十二个,菊花诗也恰好作了十二首,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我们虽不能把十二首菊花诗作十二首判词看待,但应该把咏菊诗的总体看成是咏人——咏十二钗总的命运,最后是叶缺花残,万艳同悲,归到“薄命司”去。
吃肥蟹,饮醇酩,赏艳菊,作佳诗,何等富贵风流!然而透出的气息却是如此凄凉惨淡。这是《红楼梦》常用的手法,也是作者的高明处。
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诗词赏析】
探春这阙词只是上阙,因香尽而没写完。但是,已经将她的命运说清楚了。不过是远嫁他乡而已。
宝玉所续下阙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总是明年春再会,隔年期!
贾探春
探春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诗词赏析】
贾政猜是“风筝”,探春笑答:“是“。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
原形探寻
在清代,满蒙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
清朝皇帝掌握着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的婚配权,以指婚的形式决定他(她)们的婚姻……皇女、皇孙女及宗室王公的女儿,则由皇帝(或太后)择取八旗及蒙古王公的适龄俊秀子弟,指配聘嫁。满族帝王之家的这种指婚制,从清入关前一直实行到清末……指婚制,保障了满族皇家与蒙古各部领主王公贵族持续性的长期联姻,总计入关前后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多达430名。(摘自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
而事实上,许多人是不愿远嫁蒙古的,这可以从乾隆时,皇帝不得不“对指婚制度进一步完善正规”上看出,因为当时有些亲王为避女儿远嫁,而“将女儿隐匿不报,提前私聘与京城旗人”(摘《清朝的满蒙联姻》)。由此可见,远嫁到蒙古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反而是件令当事人痛苦并且极力躲避的事儿。这也正是为什么暗指探春远嫁的命运的画中,有“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这样的画面,试问哪家女儿愿意“将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远嫁他方?是以,如何不哭!
在当时这样一个满蒙联姻的历史背景之下,康熙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也同样无法逃脱被指婚远嫁的命运。康熙三十年(1691年),她受父命,被指给了蒙古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鄂齐尔的次子——乌尔衮。出嫁时公主年方十九岁,乌尔衮时年二十二岁。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额附乌尔衮嗣封王爵,是以,这位公主同时也成了一位王妃。她就是小说中抛闪家园,远嫁他方,成了“王妃”的贾探春!
而小说六十三回占花名时,众人在贾探春抽得的是——“必得贵婿”后,笑言的:“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句话里明显地告诉我们:“家”里已经有了一个“王妃”了。那这“家”里已有的王妃又是谁呢?
其实,这个“我们家已有了”的“王妃”指的正是皇太极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这位公主与顺治一样,同为孝庄文皇后所亲生,所以固伦淑慧长公主同时也是康熙皇帝的亲姑姑,而康熙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则是她的侄孙女。这位固伦淑慧长公主的侄孙女下嫁的又正是她的亲孙儿——乌尔衮!额附乌尔衮是这位皇太极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与色布腾王爷的长子鄂齐尔的儿子。当康熙皇三女出嫁时,皇太极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尚健在。这小说中指的“已有的王妃”正是色布腾王爷的妻子——固伦淑慧长公主!
小说第七十回,众人放风筝时,探春的凤凰风筝与外面一个凤凰风筝相绕,而又与一个“喜”字风筝相缠,原文是:“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 遂与这凤凰(探春的风筝)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 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这双“凤”与“喜”字风筝相缠,而后断线远去,其实正是暗指两位公主的大婚与远嫁。这个小情节暗指了祖孙两代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与固伦荣宪公主,同样嫁入了蒙古巴林部,而且都做了王妃,她们有着同样的、如同凤凰般的“母仪”地位。
而小说中,贾探春是宝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其实,非妹,而是姐也(在皇女中排行第三的固伦荣宪公主为皇二子允礽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同时是皇三子允祉同父同母的姐姐)。这样的安排,只不过,是作者善用的隐藏手法而已。
荣宪公主,因婚姻远离家园、远离骨肉至亲;又因婚姻成就两族交好,为父兄完成“巩固之业”。可以说,她的一生是幸福完整的。再看小说中的贾探春,这个贾府贾姓小姐中最有才华、最有魄力的女子,她的命运在红楼诸女子中,却也是最好的。贾探春,即固伦荣宪公主,她的卓越才情,她的高远志向,她的精明能干,她的果断心机,她的鲜明个性……都随着《红楼梦》的小说,永远地被记载下去了,这也正是小说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之一。
词牌名
《词谱》卷三二:“《探春慢》,或作《探春》,无‘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