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2022-07-08 12:26:47 百科资料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是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创作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四首。

诗人以往平地上倒水,水向不同方向流散,来比喻人生贵贱穷达的不齐。诗中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 中文名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 别名 拟行路难·其四
  • 作者 鲍照
  • 文学体裁 乐府诗
  • 创作年代 南朝宋

作品原文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直竹):徘徊不进。

白话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作品鉴赏

作品赏析

  作为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诗中特定人物角色来抒发情感。前两首以思妇身分出现的言情之作,属于后一类型。此篇则属前一类型,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书法作品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用"泻水置地"打比方,在当时的玄学清谈中早已出现,并非鲍照首创。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就不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了。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最后,矛盾解决了。"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此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名家点评

  明代王夫子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