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拟态革鲀

2022-06-25 09:50:14 百科资料

拟态革鲀(学名:Aluterus scriptus)是革鲀科、革鲀属鱼类。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尾柄中长,上下缘明显双凹型。吻上缘稍凹,下缘极凹;头高约等于体高。口端位,唇薄;上下颌齿楔形,上颌齿2列,下颌齿1列。鳃孔在眼前半部下方或眼前缘下方,与体中线成45-50度夹角,鳃孔几乎全落于体中线下方。体表不甚粗糙,被小鳞,有许多小棘散布直立于整个鳞片上。背鳍两个,基底分离甚远,第一背鳍位于鳃孔上方,第I背鳍棘位眼中央或眼前半部上方,棘弱而细长且易断,棘前缘具一列小突起,棘下方体背之棘沟浅,棘膜极小;第II背鳍棘退化,埋于皮膜下。背鳍鳍条45-47,臀鳍鳍条46-49,其前部皆长于后部,鳍缘截平,臀鳍基稍长于背鳍基;腹鳍膜不明显,几乎无;尾鳍长圆形,随长成而长。体浅褐色;具许多小黑点与短水平纹;尾鳍色深;余鳍淡色。

拟态革鲀在热带、亚热带海洋底层生活,为暖水性鱼类,生活在珊瑚礁海区,喜隐栖于海藻中。杂食性,偏肉食。主要以藻类、海草、水螅虫、角珊瑚、海葵及被囊动物等为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区。在中国分布于南海诸岛海域及台湾沿海。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拟态革鲀
  • 拉丁学名 Aluterusscriptus
  • 别名 扫把鱼、长尾革单棘鲀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拟态革鲀,又称长尾革单棘鲀,是辐鳍鱼纲鲀形目鳞鲀亚目单棘鲀科的其中一种。

拟态革鲀

  本鱼体型较其他单棘鲀瘦长,呈椭圆形,头高约略等鱼体高,成鱼体色以暗灰色为底,身上散布着许多黑色小斑点集许多不规则的蓝纹;尾鳍长且末端呈圆弧形,背鳍两个,第二背鳍棘退化埋于皮下,背鳍鳍条45-47枚、臀鳍鳍条46-49枚。幼鱼体色则以金黄色为底,身上有许多橘色块斑,其上并有许多小黑斑,尾鳍上亦有些小黑斑。身体粗糙,被小鳞片,体长可达100公分。

生活习性

  本鱼栖息在礁湖或向海礁坡上,幼鱼长可见在开放海域有漂浮物的地方发现,偶而也看到成鱼;多单独行动。幼鱼有时候会静止的倒立在海底,属杂食性。

  它们游泳速度很慢,在水族箱中经常头向下静止不动,但实际上,这种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它们非常喜欢啄食其它鱼的眼睛。特别是750px以上的个体,它们常悄悄地靠近某条鱼,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将对方的眼球啄出来吃掉。所以在饲养中,不可以和一些游泳速度慢的观赏鱼饲养在一起。如果它们体形够大,也喜欢自己捕捉小鱼,小虾吃,因此也不能和小型鱼混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人们把它们成群饲养在一个水族箱中,欣赏它们拟态的奇趣表现。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到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南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海域等,属于暖水性鱼类。

拟态革鲀

  扫把鱼又被称为拟态革鲀,是一种可以生长到1m的大型的观赏鱼。从分布上看,东澳洲海域生活着大量的这种鱼,它们伪装成一片巨海藻的叶子,成群在水中漂流生活。但目前贸易个体却大多来自我国海南和广西沿海,虽然数量不多,但十分受到公众海洋馆的追捧。

饲养方法

  一般在观赏鱼贸易中的个体多为15-500px的幼鱼,超过1000px的个体,捕捞商会直接卖给海洋馆,从没有在民间市场上出现过。它们是非常好饲养的观赏鱼,只要能提供冻鲜饵料就可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生长。幼年的时候它们身上具有许多黑点和蓝色条纹,当成长到750px以上后,这些条纹和很点逐渐变浅,在人工环境中更大的个体身上的花色可能完全消失。当扫把鱼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们会将体色调节得很深,而且展开巨大的尾巴,形态很像有高粱节捆绑成的笤帚,因此得名扫把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