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拖拽声纳

2022-07-01 11:02:45 百科资料

拖曳声呐:将换能器基阵拖曳在运载平台尾后水中探测目标的声呐。

  • 中文名称 拖拽声纳
  • 外文名称 towed sonar
  • 类型 声呐
  • 装备位置 反潜舰艇

  拖曳声呐装备在水面舰艇、潜艇、反潜直升机和警戒监视船上。优点是基阵入水较深,通过控制拖缆长度和运载平台速度可调节基阵工作深度,以工作于有利水层;基阵远离平台,受平台噪声干扰小,作用距离远;基阵可随时收回,维修方便。缺点是基阵、拖缆和收放装置占用运载平台的空间大;使用中对运载平台的机动有一定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有的国家开始在水面舰艇上加装拖曳体声呐,与舰壳声呐联合使用,提高了恶劣水文条件下对潜探测距离和搜索效率。60年代末,美国海军开始进行将用于石油勘探的线列阵移植到水面舰艇上的应用研究;1975年6月,研制成型号为AN/SQR-14的远程警戒拖线阵声呐,因阵列长度超过1000米,只能装在专门的警戒船上;同时,研制了安装在水面舰艇与潜艇上的战术拖线阵声呐。随后,英、法、德等主要海洋大国也开始与美国同步研制拖线阵声呐。

  拖曳声呐按基阵结构特点,分为拖曳式拖体声呐(简称拖体声呐)和拖曳式线列阵声呐(简称拖线阵声呐)两类。

  拖体声呐又称变深声呐。主要以主动方式工作。由拖体、拖缆、收放装置和电子设备组成。①拖体。由拖缆拖曳于水中,外形呈流线型,内装圆柱形换能器基阵以及温度、深度传感器等,平时放置在舰艉专用平台上。②拖缆。长数百米,由电缆和钢缆组合而成,除用于拖曳拖体外,还用于保证拖体内的基阵和各种传感器与运载平台上电子设备的连接。③收放装置。包括机械绞盘、传动装置和液压动力装置,用于收放拖体和控制拖体入水深度。④电子设备。可与舰壳声呐合用,也可单独使用。合用一套电子设备的称为舰壳/变深声呐,两部声呐不能同时使用;单独自备一套电子设备的称为独立变深声呐,可独立工作,也可与舰壳声呐协同工作。

  拖线阵声呐由线列阵、拖缆、收放装置和电子设备组成。线列阵包括前导段、仪器段、基阵段、后导段和尾段。前导段对拖缆和基阵起缓冲、隔振作用。仪器段安装温度、深度等传感器和接收预处理设备。基阵段是拖曳线列阵的主要部分,由上百个水听器沿拖缆按一定间隔安装,长几十米到上千米。后导段也为隔振段。尾段用来增加阻力以保持基阵的直线状态。拖缆收放装置和电子设备的组成和作用与拖曳式拖体声呐基本相同,但拖缆更长,电子设备以接收处理舰艇噪声为主。

  拖线阵声呐声学孔径可以很大,在很低的工作频率(几十至几百赫)上,仍能保持良好的指向性,获得大的空间增益;线列阵横断面直径小,能有效地降低动水噪声的影响;基阵工作深度可达几百至千余米,有利于利用会聚区效应进行远程探测。拖线阵声呐按工作方式,分为被动式和主、被动式,在潜艇上安装的只有被动式拖曳线列阵声呐,在水面舰艇上安装的声呐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被动联合的。按使用目的,分为战术型和监视型两种。战术型阵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左右,主要是担负远程被动警戒任务,为主动声呐指示目标和引导舰载直升机反潜,拖曳最大航速30节;监视型阵长1000米以上,工作频率、拖曳速度更低,承担超远程水下警戒任务。

  拖曳声呐的发展趋势是:发展主、被动联合工作的拖线阵声呐,提高对安静型潜艇的探测能力;运用线谱检测技术检测潜艇低频线谱,增大作用距离和提高对目标的被动识别能力;发展光纤水听器拖线阵,进一步增大基阵孔径,降低工作频率。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