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披肩鰧

2022-07-12 11:16:27 百科资料

披肩鰧,学名:Ichthyscopus lebeck (Bloch et Schneider, 1801),鰧科披肩鰧属的一种鱼类。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印度与新加坡,北至中国台湾、日本,南至澳洲。

  • 中文名称 披肩鰧
  • 拉丁学名 Ichthyscopus lebeck(Blochet Schneider, 1801)
  • 别名 鱼鰧、山鸟鱼鰧、大头丁、披肩瞻星鱼、瓮鱼
  • 二名法 Ichthyscopuslebeck
  • 界 动物界

形态特征

  披肩鰧最大体长22-40厘米。体延长,头钝圆,前端稍平扁。头宽大,覆骨板;吻宽短。眼小,位於头背。口中大,近垂直;前鼻孔后缘具一鼻瓣;上下颌、锄骨与腭骨均具绒毛状齿;下颌附属瓣不发达。前鳃盖下缘一列小突起;后肩部上方具一羽状瓣;鳃膜与峡部分离;体被斜行小圆鳞,头、颈背与胸部裸露;侧线上侧位;背鳍一个,退化之硬棘,软条数17-18;臀鳍软条数16-17;胸鳍软条数16-17;尾鳍截形。体背面褐色,具许多大白斑,腹面浅色;背鳍中央有一列黄白纹;臀鳍与腹鳍白色;胸鳍淡褐色;尾鳍淡黄色。

  体长22-40厘米。 头大,覆盖头部的皮薄,表面看去似头骨裸露在外体延长,前端平扁。只有1个背鳍,具呼吸瓣,体呈黄橙色,体侧上部具有甚多的白色斑点头的后部没有刺。体表散布着很多大块白色斑块。胸鳍上方有1块皮质状的突起物为特征。躯体急遽收缩,几成三角形,口垂直上位,下颔突出,口裂最大。背鳍软条17至20枚,臀鳍软条16至17枚。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砂泥底之大陆棚。 台湾各地砂泥底近海常见。属于近海底层鱼类。其常栖息于海底。

生活习性

  深度水深约15至400米。底栖,肉食性,喜栖于沿岸沙泥底或石砾滩。具有潜入沙中的习性,仅露出眼和口且静止不动,一有猎物接近立即将之吞下。有些种类在下颔内侧有可伸出的长舌状突出构造,称为"呼吸瓣",以此诱捕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度尼西亚至日本南部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等海域。

保护级别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

主要价值

  渔业利用 中型鱼,可食用,唯处理不易,故常作下杂鱼处理。一般均以底拖网捕获,一支钓亦可钓获。数量少。其肉煮时有臭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