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草

扫帚草别名:落帚、落帚草,藜科地肤属草本植物。株丛紧密,株形呈卵圆至圆球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分枝多而细,具短柔毛,茎基部半木质化。单叶互生,叶线性,线形或条形。植株为嫩绿,秋季叶色变红。花极少,花期9-10月,脆果扁球形。
- 中文学名 扫帚草
- 拉丁学名 Kochia scoparia
- 别称 落帚、落帚草、地肤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基本简介
植物名称
扫帚草,别名:地肤。

英 文 名
broomsedge, belvedere, burningbush
拉 丁 名
Kochia scoparia
科 名
藜科
属 名
地肤属
适应地区
全国各地
形态特征
株丛紧密,株形呈卵圆至圆球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分枝多而细,具短柔毛,茎基部半木质化。单叶互生,叶线性,线形或条形。植株为嫩绿,秋季叶色变红。花极少,花期9-10月,无观赏价值,脆果扁球形。
生态分类: 草本植物 > 一二年生花卉
观赏分类: 观叶类
株高:30-150cm
景观用途: 自然丛植、花坛边缘、绿篱、盆栽
生长习性: 喜阳光,喜温暖,不耐寒,极耐炎热,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
繁殖培育
对土壤要求不严。极易自播繁衍。春播,宜直播。4月初将种子播于露地苗床,发芽迅速,整齐。间苗后定植株距为50cm。
扫帚草又名地肤,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观赏栽培的是其变种细叶扫帚草。其株形较小,叶纤细柔软,嫩绿色,秋后转紫红色,生性强健,栽培较广。
扫帚草原产欧洲和亚洲,其变种在我国南北各地园林中均广为栽培。它喜阳、耐热、耐干旱瘠薄,不论哪种土壤中都能较好生长,自播繁衍力极强。
播种通常在4月初进行,约经一个月左右分栽上盆。浇水一般每天一次,每隔半月施粪肥一次,到六月中旬就可长成20厘米高的椭圆球形植株,至10月可长到80厘米左右。为防止植株长得过大,可将播种时间适当推迟一些,这样就能控制住植株,使之大小适中。
由于其植株整齐,体态匀称,常被人们用来作镶边、绿篱,也适合于和其他花卉搭配,在家庭的阳台上栽培一些,颇为赏心悦目。
园林用途
用于布置花篱,花镜,或数株丛植于花坛中央,可修剪成各种几何造型进行布置。盆栽地肤可点缀和装饰于厅、堂、会场等。园林栽培主要是其变种细叶扫帚草(var.culta):株形矮小,叶细软、嫩绿色,秋季转为红紫色。
功能主治
地肤 - 性味
性寒,味辛、苦。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药理
地肤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数种小芽胞癣菌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功用
强壮,利尿,明目,有溶解尿酸作用,适用于尿酸过多的疾病,如尿路结石,疸后皮肤瘙痒症,尿酸性痛风等并可用于夜盲症。其嫩苗亦有利尿消炎,清热明目作用。嫩苗和叶做菜蔬;种子药用,称“地肤子”,能利水、通淋,除湿热;外用治皮癣及阴囊湿疹。种子含油约15%,供食用和工业用。种子含三萜皂甙。本种有一变型,扫帚菜f.trichophilaSchinz.etThell.,分枝极多,紧密向上,植株全形为卵状圆形或倒卵形;叶狭线形,常见栽培。植株做扫帚用;嫩叶可食;种子药用,强壮、利尿,治皮肤病。用种子繁殖。性耐碱,抗干旱,喜向阳地势和有丰富腐殖质的疏松土壤,在一般土壤中也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