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扒马褂

2022-07-08 10:34:08 百科资料

《扒马褂》也叫《圆谎》,也有人称之《云山雾罩》,根据游戏主人所编图书《新镌笑林广记》里的《圆谎》改编而成 。

《扒马褂》由三人表演,一个捧哏,一个逗哏,一个腻缝,是一段群口相声 ,作品的表演形式以说和逗为主 。

《扒马褂》主要讲述了一个财大气粗的少爷"秧子"(丙),自诩博学,信口开河,谎话连篇,仗着甲穿他的马褂,让甲替他圆谎。乙为人正直,不相信丙的大话,丙一时语塞,以收回马褂威胁甲为其圆谎。甲贪图多穿两天马褂,只好凭自己的机智,挖空心思,用如簧巧舌为丙圆谎。不想丙越说越离奇夸张,甲窘态百出,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主动脱下马褂,不再随声唱喏,不再仰人鼻息,也不再替丙圆谎。最终谎言被戳破,丙在人前现了眼 。

  • 作品名称 扒马褂
  • 作品别名 圆谎、云山雾罩
  • 作品出处 《新镌笑林广记》
  • 作品类型 群口相声

作品简史

作品起源

  《扒马褂》的形式是根据清代《新镌笑林广记》里《圆谎》改变而成 。作品中一场大风把一口井给刮到大墙外头去的笑话也是出自《圆谎》,原文的大意是一场大风把篱笆吹到井这边,他家的井好像被移到邻居那家院中了。相声中只是把井到隔壁家变成了刮到大墙外头 。

  "骡子掉茶碗里淹死了"的笑话出自明代《续金陵琐记》,原名叫《鸡食黑驴》,大意是有人用一头黑驴换了一只促织(即蟋蟀),结果掉在地上被鸡给吃了。相声中是把黑驴换成骡子,蟋蟀换成蝈蝈,被鸡所吃变成了掉茶碗里送命 。

  "从窗户飞来一只烤鸭落到餐桌上"的笑话出自元代杂剧《降桑椹蔡顺孝母》,剧中蔡府的家童兴儿,领银子去买酒菜,他偷着克落了银子,为了遮掩此事,就向主人谎报说:"我买了一只肥鹅, 煮了二三个时辰,不想家里跟马的小褚儿走将来,把那锅盖一揭开, 那鹅忒儿楞楞就飞出去了。"原来是元人杂剧中兴儿胡编的煮熟的肥鹅飞上天,到相声里变成了北京的土产烤鸭天上来 。

作品发展

  赵佩茹版

  赵佩茹、马三立、郭荣起《扒马褂》的演出文本里。每次圆谎后在进入下一单元前,中间的空隙要进行搭桥和过渡。第一次"骡子掉茶碗里烫死",圆谎后的台词,"这个意思对,这么解答得好,今儿没你砸了,马褂再穿两个月。大伙瞧我难过,要请我吃饭,我吃不下去,我想我那骡子……"进入下一单元。第二次"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圆谎后的台词,"对对对,解释得很圆满,我也想这个理由非得这样不可了,马褂穿着你的,吃完饭我回家睡不着觉,我想我那骡子,正想着就听见窗户根儿底下……"进入第三单元。各单元之间的接合处需要填平空隙,取得联通关系,马褂和骡子的线索承上启下,承接搭线填补得贴切,过渡得顺畅,这样理解扯谎人"腻缝"也能说通 。

  郭德纲版

  郭德纲在舞台上长说的扒马褂,在原有扒马褂的基础上做了改良,融合了现代的元素。把"马褂"改成了"手机" 。又添加了"搬家搬到太阳里""俩手没有大拇指还能带十个戒指""一动狗尾巴就能知道几点""摩托车有八十二个缸"四个新笑话 。

作品文本

刘宝瑞、侯宝林、孙玉奎整理版

  

  

  


  这回您二位帮我说一段。


  对!咱们仨人说一段。


  不!这回我唱一段。

  (同拦丙)你唱什么呀?净是俗套子,还唱哪?

  这回我唱新鲜的。

  成啦!新调儿的也别唱了,只顾您嗓子痛快了,你知道人家耳朵受得了受不了啊!你打算把大伙儿都气跑了是怎么着?


  合着我一唱就把人家气跑了?好!我不唱了!我走啦!让你行不行!

  你走也没关系,我们俩人说!


  你也别说了,你也得跟我走!

  我不走!


  你不走?好!把马褂儿给我脱下来。(扒甲的马褂儿)

  嗳……你这是怎么回事啊?

  哎……二位!二位!有话慢慢说,怎么回事啊?(把二人分开)

  要马褂儿!


  你要他马褂儿干吗呀?

  干吗?这马褂儿是我的。


  (问甲)这马褂儿是他的吗?


  是啊!

  那就给人家吧。


  你干吗!帮凶!

  什么叫帮凶啊?穿人家的衣裳为什么不给人家哪?


  我不能给他。

  为什么哪?


  我怕他卖喽!

  嗐!他扔了你也甭管啊!


  你说那个不行啊!我给他,我穿什么呀?

  这叫什么话呀?我问你这马褂儿是不是他的,是他的给他!


  啊!不错!是他的,我不是从他手里借的。

  跟谁手里借的?


  跟他妈手里借的。

  那也是他的东西呀!


  虽然是他的东西,咱不白穿啊!


  噢!你给拿过利钱?

  别看没拿利钱,可比拿利钱强。(向乙说)有一天,我出门儿有点儿事,想借他的马褂儿穿穿。我就上他那儿去了,我说:"大哥在家吗?"他妈打里边出来了:"噢!老二呀!你大哥没在家,有什么事啊?"我说:"大妈,我想借大哥马褂儿穿穿。""噢!我给你拿去。"把马褂儿拿出来了,他妈跟我说:"老二呀,你得照应你大哥点儿,他这人说话总是云山雾罩,没准谱儿,又爱说大话,一来就让人家问住。在外边怄了气,回到家也找寻我们。如果他要是叫人家问住的时候,你要是在旁边,你可想着给人家解释,想主意给往圆满了说。"这马褂儿怎么是白穿哪?这比给他拿利钱强啊!

  噢!是这么回事。(向丙说)人家穿你这马褂儿也不白穿啊,人家还帮你的忙啊!

  帮忙?我刚说唱一段,他说我打算把人家气跑了。


  说句笑话,您何必往心里去哪?这么办!您要愿意唱您就唱。

  唱什么呀?都叫他把我气晕了,说吧!


  嗳!说可是说,您可别云山雾罩!

  这叫什么话呀?就凭我这学问,怎么能云山雾罩哪?他刚才说我叫人家问住,那不是问住,因为我这个学问太大了,我说出话来,那些人不懂,成心要跟我抬杠。我一看那些人不懂哪,我赌气子就理他们啦,这样就好像我叫人家问住了,其实不是。再说,就凭我这学问,能叫人家问住吗?您说什么事情咱不知道啊。就拿昨 天说吧,我说得刮风,结果半夜里就起风了。


  倒是有点儿风。

  有点儿风?风可大了,整刮了一宿啊。哎!我家里有眼井,您知道吗?


  不就靠南墙那个吗?

  是啊!您就知道那风多大了,一宿的工夫,把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


  什么?

  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夜里我正睡觉呢,愣叫大风给吵醒了,我听着光噔光噔的,溅了一窗户水。天亮我这么一瞧,院里井没了,开大门一瞧,井在墙外头哪!


  没听说过。

  这我能说瞎话吗?你要不信,你问他去。(指甲)


  (问甲)跟您打听点儿事,您说风要刮得太大了,能把井刮到墙外边去吗?


  像话吗?井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扒甲的马褂儿)你把马褂儿脱下来吧!

  嗳!你不是不要了吗?


  不要啊?我家里那眼井刮到墙外边去了,你怎么说不知道哪?(要扒甲马褂儿)

  噢(向乙说)他家里那眼井啊?

  是啊?


  不错,是刮出去了。

  是刮出去了?那就问你吧,怎么刮出去的?


  你听着呀,不是他家里那眼井吗?井,你懂吗?就是里头有水!

  废话!井里怎么会没水呀,我问你怎么刮出去的?


  怎么刮出去的?你听着呀!他不是……他这个……啊!他那个井啊!横是水浅了,压不住了,刮出去了!

  不像话!那算是干井也刮不出去呀?


  你说刮不出去,眼睁睁的刮出去了!

  怎么刮出去的哪?


  你听着呀!你不是问他家那井怎么刮墙外边去了吗?因为他家那墙太矮了!

  多矮也刮不出去呀?


  他家那墙不是砖墙。

  土墙也刮不出去呀?


  是篱笆墙,篱笆你懂吗?

  篱笆我怎么不懂啊!


  懂?啊!懂就完了!

  什么就完了,我问你这井怎么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还没明白哪?

  你说什么啦?


  甲:你不是问这井吗?噢!是这么回事,因为他家那篱笆墙年头儿太多了,风吹日晒的,底下糟了,离着这井也就二尺来远。那天忽然来了一阵大风,篱笆底下折了,把墙鼓进一块来,他早起来这么一瞧,困眼朦胧的:"哟!怎么把我这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就这样给刮出去的。

  乙:噢!这么回事?


  唉!你明白了吧?(点手叫丙)过来吧!你这是怎么说话哪?


  我说话不是爱抄近儿吗?

  你抄近儿?我可绕了远儿啦!你瞧出这脑袋汗。


  (指乙)这人也死心眼。

  也没有你那么说的呀!这马褂儿怎么样?


  你再穿半拉月。


  (自言自语)嗬!这马褂儿可真有好处,明儿我也得多做俩马褂儿。


  (向丙说)你说话可留点儿神吧。


  我知道啊!(向乙说)这不是说瞎话吧?墙进来了,井可不就出去了。


  没有像你这样说话的。

  修理修理这墙,花了好几十!这档子事刚完,跟着又一档子事!


  什么事哪?

  上月我买个菊花青的骡子,您大概听说了?四百多块!您说这不是该着倒霉吗,那天掉茶碗里给烫死了!


  是云山雾罩!那么大个骡子会掉茶碗里烫死啦?骡子多大,茶碗多大呀?

  大茶碗!


  大茶碗还有房子那么大的茶碗?没这个事。

  这我能说瞎话吗,有人知道啊!


  谁呀?

  他!(指甲)


  (问甲)哎!问你一档子事,菊花青的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了,你说有这事吗?


  你还没睡醒哪?骡子会掉茶碗里……


  (扒甲的马褂儿)马褂儿脱下来吧!

  嗳!……怎么回事?你不是说再穿半拉月吗?


  半拉月,半年都没关系,我那骡子掉茶碗里给烫死了,你为什么装不知道哪?

  噢!他那骡子掉茶碗里给烫死了,不错!有这么回事。

  这马褂儿劲头儿真足啊!有这么回事!好!那干脆问你吧,这骡子怎么会掉茶碗里烫死了?


  这我知道啊,我看见啦!

  怎么烫死的啊?


  是这么回事,你不是问他这骡子怎么掉茶碗里烫死的吗?告诉你!因为他那骡子讨厌,他也没留神,所以掉茶碗里烫死了!

  不像话!那茶碗多大?那骡子多大?那能烫得死吗?


  嗐!你这个真糊涂,它不是净烫啊,它是连淹带烫,这么死的。

  更不像话啦!那茶碗连个蹄子也下不去呀?


  这不是巧劲儿吗?

  没听说过!越说越不像话啦!


  你认为这不像话,那可就没办法啦!总归一句话,也是这骡子命该如此!

  什么叫命该如此呀?他那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了,你不是眼见了吗?我问你茶碗里怎么会烫死骡子?


  嗐!什么骡子呀!你听错了,他说的是螺蛳,那要掉茶碗里还不淹死啊?

  (问丙)噢!您说的是螺蛳?

  不是!是骑的那骡子哟!

  骑的那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了?


  啊!

  (自言自语)骑的那骡子?噢!我想起来了,什么茶碗呀,大概是唐山那边有个地方叫茶碗。


  不对!是喝水的那茶碗。

  嗬!真要命!喝水的那茶碗烫死骡子?

  怎么烫死的哪?


  他是这么回事,噢,我想起来了!对啦!这就对啦!

  什么对啦?怎么烫死的哪?


  您知道有个冯四爷吗?


  哪个冯四爷?

  草垛胡同冯家。


  我问你怎么烫死的骡子,你跟我说冯四爷干吗呀?

  你别忙呀!他这骡子与冯四爷有关系,那天,冯四爷办生日,(指丙)他去了,骑着他那新买的骡子。冯四爷说:"噢!你来了,给车钱了吗?"他说:"我骑着骡子来的。"冯四爷说:"噢!你来了,给车钱了吗?"他说:"脚程还挺快。"冯四爷说:"我瞧瞧!"出来一瞧:"嗒!这骡子好啊!"冯四爷这么一砖好,他这个也挺外场:"好啊,四爷!您知道我干吗来了?就为给你送骡子来了,这算送给您啦。"冯四爷说:"那可不成!君子不夺人之美,我不要。"他当时直起誓,冯四爷说:"好!…那就这样办啦,我书房里的东西,你随便拿一样儿吧,你要不拿我可不要。"他这人也挺直爽:"好!我拿一样儿。"到书房一瞧,桌上摆着一个蝈蝈儿葫芦,真是"沙河刘"本长儿,带金丝胆,里边这个大蝈蝈儿碧绿。"我就要您这个啦!"四爷说:"你带起来吧。"他就揣起来了。吃完饭回家,走在半道上他渴啦,一瞧有一个茶馆儿,到里头沏了一壶茶,他倒上一碗,茶馆里什么人都有,也有养鸟的,也有养蝈蝈儿的,有一个人拿着一个蝈蝈儿:"二哥你瞧我这蝈蝈儿,新买的,两块呀!您瞧瞧。"他在旁边瞧着直生气!心说:"你那个干吗呀!瞧我这个。"把葫芦掏出来,一打盖儿,把里边的胆给带出来了,这蝈蝈儿在里头闷了半天啦,这一见亮,往外一蹦,正蹦到茶碗里。刚倒上的热茶,那还不烫死吗?就这样掉茶碗里给烫死啦!

  他说烫死的骡子!


  嗬!你这个可真糊涂,他拿骡子换的蝈蝈儿,烫死蝈蝈儿不就跟烫死骡子一样吗?


  唉!是这么回事,你明白了吧?

  (问丙)你这是怎么说的话哪?这叫我怎么说?


  行!你真有两下子!

  这马褂儿怎么样啊?


  再穿一个月!

  你说话留点儿神吧,别云山雾罩啦。


  好……(向甲说)您听明白了吧,我这人从来就没说过瞎话!就这骡子四百多块,刚买来就烫死啦!您说这不是倒霉吗?好在我也不在乎这个,咱们拿钱不当钱啊!


  当命!

  当命?你是没跟我一块儿走过,你是不知道,我前几天请客就花了一百多。


  你请谁呀?

  冯三爷、王四爷、李五爷、张六爷。


  这些位我都不认识呀。

  当然你不认识呀,你跟这些位交不到一块儿呀。我跟这些位是莫逆,常在一块儿吃吃喝喝,就前几天我们吃这顿饭,一百多,我给了。


  哪儿吃的?

  前门外,"都一处"。


  就是鲜鱼口把口路东那小饭馆呀?

  啊!


  吃一百多?

  花个百八十的倒没什么,那天怄了一肚子气。


  为什么哪?

  嗐!别提了!那天我们在楼上吃,正挨着窗户。我们坐下一瞧,楼窗关着哪,我让跑堂的把窗户打开,跑堂的不打,说:"怕进苍蝇!"说完了他就出去拿菜盘啦。赌气子我把窗户打开了,大伙儿坐下想菜,正想着,就在这工夫,就听楼底下,扑棱扑棱!扑棱扑棱!顺着楼窗飞进一只烤鸭子来。啪!正落到桌上,我赶紧就按住啦,一瞧,好,没脑袋!大伙儿就说:"嗐!这是飞来凤呀,吃吧!"一吃,还挺热和。


  嗳……您先等会儿吃吧,烤鸭子会飞,我头一回听说,这像话吗?

  怎么不像话呀?要不信你问他去呀。(指甲)


  他知道?(指甲)

  当然啦!


  (问甲)哎!我问你,有几个人在楼上吃饭,顺楼窗飞进一只烤鸭子来,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情哪?


  你这都是哪儿的事啊?烤鸭子?活鸭子也不会飞呀?


  (扒甲的马褂儿)脱下来!脱下来!

  嗳……怎么回事!不是说再穿一个月吗?


  再穿一年也没关系。那天,咱们跟冯三爷一块儿吃饭,顺着楼窗飞上一只烤鸭子来,你忘了?

  噢!你说咱们那天吃饭飞上一只烤鸭子来?不错!有这么回事。

  又有这么回事啦!那我问你吧,这烤鸭子怎么飞上来的哪。


  是这么回事,那天我们在……啊……(问丙)哪儿吃的?


  前门大街,"都一处"啊!

  唉!对啦!啊……你知道吗?"都一处"是在前门大街,一拐弯可就是鲜鱼口,口里不是有个卖烤鸭子的便宜坊吗?因为他那儿卖烤鸭子,是从他那儿飞出来的。

  没听说过!卖烤鸭子的就满处飞烤鸭子?卖烧饼哪,就满处飞烧饼?


  那您说这话不对,烧饼没翅膀,鸭子有翅膀呀!

  废话!烤鸭子也有翅膀?再说这鸭子没脑袋呀,没脑袋的鸭子能飞吗?


  您说它不能飞,现 在它就飞上去啦!

  这更不像话啦!


  你一听就像话啦,这是个巧劲儿。

  巧劲儿?我问你怎么飞上去的哪?


  你听着呀!烤鸭子,这个……烤鸭子你看见过没有?

  废话!烤鸭子谁没看见过呀?


  烤的时候你看见过吗?

  不知道!我问你怎么飞上去的?


  告诉你,烤鸭子是这么一个炉,就跟小房子似的,上头是铁条,底下是火,这鸭子有拿钩儿挂着脖子钩的,底下一烧,把这鸭子烤得直流油啊,这鸭子烤得就这样啦,憋得出不来气儿了,这鸭子:"哎哟!哎哟!……这可太热喽!实在受不了啦!"鸭子这么一想:我呀,飞了飞了吧!这不就飞了吗?这您明白了吧?

  我呀?更糊涂啦!宰的鸭子,又煺了毛,已经是死的了,让你这么一说,烤着半截儿这鸭子又活了?哎呀!这马褂儿给人家在意点儿穿吧!(给甲掸马褂儿)


  你这人怎么这么死心眼儿啊?烤鸭子不是还是鸭子吗?

  就是鸭子,我问你,甭管死活,它没有翅膀,能飞不能飞?


  噢!是这么回事!那天我们坐到楼上还没要菜哪,楼底下就出了事啦。

  出什么事啦?


  施家胡同孙五爷家里在便宜坊叫了一只烤鸭子。烤熟了,小徒弟给送走,要是两只鸭子好办,用扁担挑着,这是一只鸭子就得拿小扁担窝着,小徒弟出了鲜鱼口往南一拐,没留神,这扁担又杵在人家腮帮子上啦:"哎!你往哪杵啊?""没看见,对不起!""没看见,你长眼干吗的?"小徒弟也不会说话:"啊!碰一下也不要紧啊!""什么叫不要紧啊?"袖子一卷,拳头一晃,朝小徒弟脑袋上打来。小徒弟急了,抡起扁担就打,他忘了,后边还挂着一只鸭子哪,他这么一抡扁担,鸭子脑袋掉了,把鸭子给抡出去了。我们这儿坐的那地方正是临街的窗户,顺着顶窗正把这只鸭子抡进来。啪!正掉在我们这张桌子上,还热着哪。大家就说:"哎!烤鸭子会飞上来了!"你明白了吧?

  那怎么叫飞上来的哪?那是抡上来的呀!

  唉!对……就是这么回事!

  (拉丙)嗳……你这是怎么说话哪?烤鸭子会飞呀?越说越不像话了!


  你真成!

  这马褂怎么样啊?


  再穿仨月,没关系!

  那你说话也得留点儿神,干脆咱们走吧?


  这就走,再说两句。(向乙说)吃完饭,就回来啦,天热呀,夜里睡不着,就听外边嘟嘟嘟儿!


  有蛐蛐儿叫?

  哎!你知道我爱玩儿蛐蛐儿呀,我赶紧起来,拿着扦子,罩子,到院里这么一听啊,嘟嘟嘟儿。


  在院里哪?

  没有,在门口儿哪!


  啊!

  开开门到门口儿这么一听,这蛐蛐儿嘟嘟嘟儿跑啦!


  跑哪儿去了?

  跑车站去了。追到车站,再一听,这蛐蛐儿嘟儿嘟儿到杨村了!我们两口子又追,追到杨村,一听,这蛐蛐嘟儿嘟儿到天津了!追到天津,一听,这蛐蛐嘟儿嘟儿到唐山了!追到唐山小山儿那儿,就听嘟儿嘟儿在那儿叫哪。我们两口子借来镐头就刨啊,刨呀!刨呀!一直刨到山海关,才把蛐蛐儿挖出来。这蛐蛐儿往外一翻,我一瞧啊,嗬!这个儿太大了!这脑袋,比这屋子小不了多少!连须带尾够十四列火车那么长!(甲解马褂儿纽扣,一边解一边听)这两根须,就跟两根电线杆子似的!俩眼睛,就跟两个探照灯似的!


  结果怎样哪?

  怎么样啊!逮着了!弄线拴回来了。(甲脱马褂儿搭在丙的肩膀上,丙不知道还说)明儿您到我们家瞧瞧去,叫唤的可好听了:嘟儿嘟儿。


  行啦!行啦!你说的这都不像人话了!哪儿有这事啊?

  不信问他呀?他知道。


  好,好,(向甲)还得问你。


  是不是有个蛐蛐儿,脑袋比这屋子小不了多少,还须带尾够十四列火车那么长,两根须跟俩电线杆子似的,俩眼睛跟探照灯似的。

  是啊。有这么回事呀?


  没有的事,胡说八道!


  (问甲)嗳!我说的。

  你说的也不知道!


  怎么哪?

  马褂儿给你啦!



  参考资料

作品版本

  时间

  逗哏(甲)

  捧哏(乙)

  腻缝(丙)

  2020年12月31日

  孔云龙

  郭德纲

  于谦

  2020年12月1日

  尚九熙

  郭德纲

  于谦

  2014年8月13日

  高峰

  郭德纲

  栾云平

  2013年10月7日

  郭麒麟

  郭德纲

  于谦

  2013年5月10日

  朱云峰

  郭德纲

  于谦

  2012年9月12日

  岳云鹏

  郭德纲

  于谦

  2012年8月12日

  岳云鹏

  朱云峰

  曹鹤阳

  2012年3月28日

  岳云鹏

  郑好

  孙越

  2011年7月19日

  刘鹤春

  杨鹤通

  李云天

  2011年7月17日

  岳云鹏

  谢天顺

  孙越

  2011年6月18日

  谢金

  高峰

  栾云平

  2011年5月20日

  孔云龙

  阎鹤祥

  张鹤伦

  2011年2月16日

  赵云侠

  李云杰

  栾云平

  2010年10月29日

  岳云鹏

  孙越

  侯震

  2008年5月16日

  郭德纲

  于谦

  高峰

  1982年

  郭荣启

  赵佩茹

  马三立

  1961年

  刘宝瑞

  郭启儒

  马季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圆谎》移植改编的《扒马褂》,有某一类型人物,有矛盾冲突,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按照戏剧三要素人物、冲突和语言分析,《扒马褂》有很强的戏剧性 。

  一、特定的人物关系及各自分工

  《扒马褂》有特定人物关系,扯谎人索取马褂进行要挟,圆谎人借穿马褂为之效劳,领衔人在撮合相互关系的组织冲突中,利用突出、放大、夸张的艺术手法,强化事物的根本性质,三个人物的表演动作,有了心理活动体现出的个性特征,各自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的动因,在如何做上塑造人物形象。

  马褂原为清代满族的便服,为打仗方便,在马上穿的褂子,顾名思义就叫马褂,在民国时期升格为礼服。所以《扒马褂》会以"马褂"作为引发事件的核心。

  《扒马褂》由羡慕人家穿马褂,爱慕虚荣借穿马褂,拿人家的向着人家为之圆谎,不情愿圆谎形成扯谎人要马褂,冲突中扒马褂,到最后圆谎者放弃圆谎脱马褂。马褂成为引发事件的核心,一条线索铺设而成,有关的印象活跃起来了,生活的习俗集聚起来了,角色的性格体现出来了,表演的欲望激发出来了。有马褂的没穿,没马褂的借穿,马褂成为人物的形象语言,概括了性格特征,渲染了场景气氛,贯穿了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创作过程 。

  二、矛盾冲突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从《圆谎》中获取到谎言圆谎的情节内容,改编后找到借穿马褂为之圆谎的行动目的,引发扯谎与圆谎的矛盾冲突。关于谎言圆谎的冲突事件,原笑话"我家一井,昨被大风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井"是有形物体的固态,改为"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不是固体而是活物。"骡子"是饲养的家畜,沏碗"热茶"御寒保暖,蝈蝈是冬天养的秋虫。边喝茶边观赏,情理上接近生活,蝈蝈掉茶碗里烫死,从感觉上能理解到活动神态。"他拿那骡子换那蝈蝈,烫死蝈蝈不就如同烫死那骡子一样嘛!"圆谎者为解释符合事理生拉硬扯,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原笑话"有人射下二雁头上顶碗粉汤",一句话一个错。改为"从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还没脑袋",一句话三个错。生活中常说"到嘴的鸭子飞了","煮熟的鸭子飞了",说鸭子飞是为了突出表现意想不到,而且又是烤鸭子还没脑袋,彰显了夸张的手法强化突出,为解释造成结果的引发条件增加了难度。扁担挂钩挂着送烤鸭,打架时用扁担抽人,鸭子脖子是糟的,抡起来断了,所以说成从窗户飞进来还没脑袋,根据现象强无作有地编造产生笑料。强迫解释增加了圆谎的难度,强化了人物冲突,三方都有各自的攻击目标进行辩驳争论,形成了互斥对立关系。表演艺术需要影响人的视觉和观感,以人物关系对立冲突的相互较量,形成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通过表现冲突中的人物行动,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矛盾冲突的设置需要特定的环境,圆谎内容的表现形式都是人们熟悉的社会生活,所共有的情绪和兴趣,相关的知识与趣味相融,既表现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又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骡子掉茶碗里烫死",所提到的茶馆、蝈蝈、葫芦、骡子,表现出丰富的市井生活,反映了老北京的风俗物事。茶馆是有钱人消遣,生意人集会的场所,因为虫鸟在茶馆结识,大家都是座上常客,话剧《茶馆》的数来宝中有一句"有提笼、有架鸟,说蛐蛐蝈蝈也都养得好"。蝈蝈是老北京冬天养的秋虫,品着热茶,听着蝈蝈悦耳的叫声极有趣味。提到的"三河刘"葫芦,"三河刘"本名叫刘显庭,是清代咸丰年间,河北省三河县人,故而叫"三河刘",他培养的葫芦相当名贵。骡子是当时的代步交通工具,电影《茶馆》中秦二爷到裕泰,就是骑着骡子来的。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便宜坊的焖炉烤鸭,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老北京明食。张寿臣老先生讲:"相声不能让听众费脑子。"选择大家熟悉的生活组织矛盾冲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取所需要的,表现所反映的,对大众生活的理解认知,欣赏者吸收内化引发共鸣,情感反应激起联想。

  "骡子掉茶碗里烫死"和"从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包袱设计属于"刨着使",先有意料之外,听圆谎者解释如何使它发生在情理之中,结构上用先倒叙后顺叙的手法,将结局或结论放在开头,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变化经过,吸引观众带着难解的疑团细听下文,关注悬念的解决过程,以倒叙的整体式悬念精取主题 。

  三、活的语言一碰就响

  扯谎人利用马褂的所有权,言语行动带着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针对对方弱点要马褂时,表现得气势十足。"走行啊,你把马褂给我脱下来";"什么叫没白穿,我'赁'你的,我找你要钱啦?你把马褂给我";"马褂脱下来,脱、脱,我撕了它也不给你穿"。台词是口语结构,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反映过程,从听觉中就能感觉到人物的表情神态和景物画面。活的语言来自地道的生活用语,目的明确,坦言直露,不受修辞限制,只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有效地表达意思,鲜明的情感态度,带来的表演自然真实、简单足够 。

作品争议

  起源争议

  《扒马褂》作品中,"从窗户飞来一只烤鸭落到餐桌上"的笑话一说起源于元代杂剧《降桑椹蔡顺孝母》 ,另一说起源于《新镌笑林广记》中的《圆谎》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