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是指由于脑基地区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或运动失调,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
- 中文名称 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 外文名称 无
- 含义 由于脑基地区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
- 症状 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
基本概述
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是指由于脑基地区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或运动失调,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就无效运动增加。患者四肢和躯干肌张力强度好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运动,部分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四肢、躯干和颈部自发扭转。面部肌肉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生理反射引不出或反射正常,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阴性。多发生在手、指和嘴等部位,偶尔可在足趾见到,属于非自主性运动。一般没有关节挛缩,除非同时并存痉挛性瘫痪。

康复训练
1、头的控制: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2、翻身及爬方法: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3、支撑后背保持坐姿:在自己手臂的支撑下坐起,把它喜欢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坐姿,渐渐减少支撑,最后独坐。
4、拉物站起: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座位过度到双腿为脆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6、上下楼梯:开始让患儿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他脱离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孩子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7、跳跃:跳跃是锻炼下股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作准备。经常拉患儿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作为自行跳跃的爆发力的准备,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纱布和小玩具(在上述两个训练基础上)让几个儿童一起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8、平衡协调训练: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9、精细动作训练: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五六岁时,教患者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为日后上学读书、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础。
脑瘫预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发生
新生儿脱离母体来到人间,器官内脏的发育均还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又由于皮肤娇嫩,皮下血管丰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皮肤、粘膜稍有破损,细菌、病毒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从而酿成败血症和病毒血症,进而成为脑炎、脑膜炎,使脑受到损害,导致脑瘫发生。为此,积极预防新生儿期的感染性疾病,对于降低脑瘫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注意保护新生婴儿的皮肤
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人体阻止病菌入侵体内的第一道防线,一旦皮肤、粘膜破损,病菌就会乘机而入,使人致病。要经常给新生儿洗澡、揩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新生儿穿的衣服要求柔软、吸水性强;不要佩戴金属物或在衣服上插缝针,以免损伤皮肤。当发现新生儿皮肤有破损、糜烂或化脓时,应当及时治疗。
(2)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清洁
新生儿的脐部是病菌进入体内的重要门户,故应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切不可小视。如发现脐部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脐周皮肤红、肿,表明脐部已有了感染,应当积极治疗。
2.密切观察黄疸的消长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3天开始出现,持续约7~10天完全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至2~3周才消退),黄疸不很深。黄疸出现过早、于出生后2天内即出现,并逐渐加深,持续时间又长,均可能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时治疗。
3.注意观察前囟
前囟是反映颅内病变的一面镜子,需经常观察。正常的前囟出生时约为2.5cm×2.5cm大小,微凹陷或呈平坦状,有搏动,若前囟上抬、紧张,则见于发热或颅内有病变。前囟约在1岁到1岁半时完全闭合,若闭合过早(3个月内闭合),则可能为大脑发育不良,过迟闭合,除见于佝偻病外,还是脑积水的一个重要表现。
4.实行母乳喂养
母乳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还含有许多免疫物质和抗感染因子,这是其它代乳品所不具备的。事实证明,用纯母乳喂养4~6个月的孩子,其呼吸道感染、腹泻、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明显比人工喂养儿少。
5.注意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龄到3周岁的婴幼儿,多在高热骤起的24小时内出现,患病率约为3~5%。当体温降至39℃以下时,惊厥往往停止,神志转清。惊厥持续时间短则数秒钟,长的可达数分钟乃至数十分钟。一般认为高热惊厥发作持续在30分钟以上或复发6次以上的患儿,多数可出现癫痫和智力减退。高热惊厥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几占5岁以下儿童惊厥发生的一半,复发率约为35%。惊厥发作时,小儿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状态,导致脑功能紊乱,因而对小儿的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惊厥持续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或反复发作者,脑细胞受损更严重。
伴随症状
一、体弱多病
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身长及体重一般达不到正常标准,营养差,易患佝偻病,常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腹泻、弱不禁风,影响健康及体力,阻碍身心发育。还有吸允、爵嚼、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好及流涎。出牙晚,学说话延迟,需要对症处理。除供给科学合理饮食外,锌、钙、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D应及时补充,促其生长之需要。
二、学习困难
大约50%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童伴有轻度或中度学习困难,他们的智商值对于70-80,有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看似没有大的问题,但可能存在阅读困难或计算困难。有的患儿阅读和计算非常好,但却难以建立形状的概念,从而导致画图画的能力较差。严重学习困难更使脑瘫患儿对于走路、说话、活动等的学习十分缓慢。
三、精神发育迟滞
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常伴随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率高达75%。由于大多数有关智能发育的评价测验都以运动的完成为基础,所以在脑瘫患儿测得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有差距,常常比精神发育迟滞儿低。此外,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除脑损伤致运动障碍外,还有可能有视觉、听觉障碍,语言障碍,使其常难以做出合适的应答或表现自己;又因运动障碍使其成长中本应具备的潜能发育受阻,使发育过程中生活实践受阻,影响了精神发育。另外,除躯干因素外尚有心理障碍,致使测试更不可靠,实际智力常被低估。对于脑瘫患儿,父母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医师自己的自己的观察,常有助于患儿智力总体评价,不能将脑瘫患儿的智力测试结果等同于精神发育迟滞对待。如果脑瘫患儿运动改善,实践增多,各个方面的发育水平明显增高。
四、语言障碍
大部分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有不同称得上的语言障碍。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发音不清楚、构音困难、语言表达障碍,甚至失语。
发音语言障碍的原因为:
由于脑组织宿舍呢,语言中枢的发育受到影响。
脑性瘫痪后,颜面、舌肌、发音器官肌肉受累,构音障碍所致。
脑瘫患儿由于四肢运动障碍,视觉、听觉障碍或智力障碍等也会导致或促进语言障碍的发生。
手足徐动型及失调型脑瘫患儿常伴有语言障碍,其次是痉挛性四肢瘫、双瘫的脑瘫患儿也可伴有语言障碍。
五、视力障碍
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常合并斜视,其中以内斜为多见,其他可见眼颤、凝视障碍、近视、远视等,严重者可见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甚至全盲。斜视是痉挛性脑瘫最常见的眼球位置异常,视神经萎缩在重症脑损伤、伴有重度智能低下的痉挛性四肢瘫中的发病率高。
六、心理行为异常
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可以出现行为异常,如自残行为、暴力倾向、睡眠障碍、性格异常等。脑瘫患儿的性格具有与正常儿童不同的生理基础及反应途径,脑瘫患儿的情绪安定性、自制力、自立性、温和理性均低于正常儿童,表面脑瘫患儿易有情绪不稳定、易变、自我控制能力低、依赖性强、易冲动、攻击性强等性格特征。脑瘫患儿对社会、家庭的适应性低于正常儿童,对客观坏境变化发生应变的心理适应力低。体质的安定度、个人的安定度低于正常儿童,呈现性格的不安定倾向及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因此,要注意观察脑瘫患儿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异常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积极矫治,避免症状加重。
七、癫痫
癫痫常因惊厥而引人注意。惊厥不仅妨碍脑瘫的治疗,而且反复惊厥有增加脑损伤的危险,会影响智力。大部分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的概率,婴幼儿为20%-30%,年长儿40%50%。在痉挛性四肢瘫、偏瘫、小儿畸形中并发率高,有不少婴儿早期既有癫痫发作。
药物常可控制发作,通常需要规律服药,坚持2-4年,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发作时做好护理,保护头部,使其侧卧,松解过紧的衣服易于呼吸及唾液排出,保持呼吸通畅,守在患儿身旁观察,发作后让其休息。
八、口面功能障碍及牙齿疾病
由于颜面部肌肉及口腔、舌部肌肉的肌张力异常,导致患儿的咀嚼、吸允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合及流涎。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常见龋齿病,其原因主要是牙质本身的一侧及口腔的不卫生。因胆红素脑病或其他围生期损害可使牙釉质形成不全,牙齿容易发生钙化不全,牙齿本身易呈龋齿状态。
九、听觉障碍
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多为从内耳道中枢部损害而致的感音性听觉障碍。脑瘫患儿常因伴有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落后、运动障碍等出现表现出对音响的反应不良,其听觉障碍常被忽略。因此,为了减少致残,应早期对患儿进行听力的有关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十、饮食困难
许多手足徐动型脑瘫儿童具有饮食困难,婴儿期表现为吸允困难,稍大后表现为咀嚼困难,也可能有吞咽困难,正常儿童的喉部能够使空气顺畅地进入器官和肺,使液体或固体食物进入食管和胃。脑瘫儿童的这种功能常有不健全,因此很容易引起呛食,食物或液体进入常出现胃中食物反流现象,但这种现象会很快消失。脑瘫儿童这种现象可能持久存在,由于胃酸的长期反流,会导致食管壁的损伤而疼痛,最终导致的脑瘫患儿的拒食。
十一、流涎
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可能很艰难控制口水。婴儿多有6个月左右的流涎,但很快学会吞咽口水。脑瘫患儿很难将唇闭严,也很难规律地吞咽口水,因此持续流涎致使口周和前胸总是处于潮湿状态。目前通过口周按摩以及通过小手术的方法都可以有效治疗流涎。
十二、直肠和膀胱的问题
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因为活动少而导致大便干燥,同样影响饮食。早期控制远比年长后再控制要容易,因此,要在饮食上注意多选择水果、蔬菜、粗纤维素多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畅通,直肠规律排空,形成习惯。同时要经常检查,防止大便干燥的反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相比,控制膀胱的能力很差。如果膀胱长期不能排空,则容易引起膀胱细菌感染。因此,训练排尿习惯,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感染十分重要。
十三、感染问题
由于咀嚼、吸允、吞咽困难,使患儿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缺少微量元素,免疫力较低。由于长期以某种固定的姿势和体位生存,甚至长期卧床而极易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因此,对脑瘫患儿要尽量使其均衡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