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手足口病

2022-06-27 21:35:38 百科资料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常常在托幼机构造成流行。
  • 挂什么科 儿科、感染科
  • 哪些症状 水泡、口腔溃疡、丘疹、低热、小儿流口水、脓疱、吞咽痛、咳嗽、口痛、舌齿龈疼痛性粟粒至水疱、口唇疱疹、流涎
  • 好发人群 5岁以下儿童
  • 需做检查 血清学反应、EV71抗体检测
  • 引发疾病 心肌炎、肺水肿、过敏性紫癜、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肺炎、瘫痪

症状体征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

饮食保健

  一、手足口病食疗方:

手足口病

  1.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1节,生苡仁15g,每日1剂,煎水代茶。

  2.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3.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二、手足口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举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也有说法“全素,不动荤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三、手足口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2、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

预防护理

  1.父母应该注意:

手足口病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 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病理病因

  本病主要由COX病毒A16引起,其次与COX-A4-7、A9、A10、B2、B5有关,亦可由ECHO-71引起。

疾病诊断

  需与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等相鉴别。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手足口病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

  2.病毒分离  采取病人的水泡液、唾液等以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至:①豚鼠脚掌皮内,4~5天后在其足趾间出现水泡;②小鼠脑内及其乳鼠腹腔内而致死亡;③猪肾、小牛肾细胞培养中出现细胞病变者,则可认为分离到口蹄疫病毒,可进一步用特异性血清鉴定其型别。

  3.血清学试验  以补体试验结合最为敏感,起病后10~20天可获得阳性结果。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并发症

  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预后

  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现称为口疱病毒(aphoviruses)。呈球状颗粒,直径为22~30nm,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 和亚洲-1型。至少有63个亚型。各流行区的型别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从人类分离到的几乎都是O型,偶有C型。传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动物。患病动物的血液、皮肤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粪、乳汁均带有病毒。大多是通过直接和患病动物接触或挤乳时,病毒通过皮肤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发病,偶可通过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制品被感染发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头也可感染。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传染。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