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手腕腱鞘囊肿

2022-07-04 14:27:15 百科资料

手腕腱鞘囊肿是一种肿胀,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粘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腱鞘囊肿是不会发生癌变,不会扩散,虽然他们可能会扩大规模,他们就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手腕腱鞘囊肿症状很明显,发病部位会有轻微酸痛感,囊液变多时就会变硬而且有压痛的感觉。如果患处在手腕处,就也会伴有腕部无力,不适或酸痛、放射性痛,严重的话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

  • 西医学名 手腕腱鞘囊肿
  • 英文名称 Thumb tenosynovitis
  • 所属科室 外科 - 骨科
  • 发病部位 手腕、肘部
  • 主要症状 屈伸功能障碍

疾病病因

  发病原因不明。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腕背部、腕掌部、肘部或足背部出现腕豆至拇指头大小的半球状肿块,质硬,有弹性,基底固定,有压痛。

临床特征

  本病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肘部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极少数病例,囊肿可自行吸收,但时间长。多数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好。极少数病例需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手腕腱鞘囊肿

常见症状

  1.手腕背侧、掌侧、肘部或足背等处出现局部肿块隆起,生长缓慢,很少有疼痛或不适。个别发生于腕管或掌部小鱼际者,可压迫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出现相应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2.肿块呈半球形,豌豆至拇指头大小,一般不超过2cm,表面光滑饱满,与皮肤无粘连,触之坚硬,有弹性,可有囊性感,基底固定,压之有酸胀或痛感。

  2.手腕腱鞘囊肿的患者在每日起床后会感到明显的晨僵现象,通常关节晨僵的感觉在起床后最为明显而症状并不会随着活动频繁而明显缓解,受影响的关节肿胀甚至弹响,活血化瘀消除酸胀。

诊断依据

  1.腕背侧、掌侧、肘部或足背等处出现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

  2.肿块生长缓慢,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基底固定。

  3.X线摄片示骨关节无改变。

针灸治疗

  治法: 活血散结,疏调经筋(在筋守筋)。

西医治疗

  1.腱鞘囊肿有时可以自消,但时间较长,并且疼痛大。

  2.浅表囊肿可用外力压破、击破、挤破或用针刺破囊壁,待其自行吸收,可治愈,但易复发。外力压破以后,手腕会有非常不适的肿胀感,如果液体不吸收,囊肿还会慢慢重新形成。

  3.局麻下用粗针头穿刺,尽量抽尽胶状液,注入,加压包扎,每周一次,连续2-3次即愈,常复发。

  4.手术治疗。手术必须仔细将全部囊壁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彻底切除。术后很少复发。复发者,仍可再次手术切除之。但是容易复发,治疗费用不菲。

疗效评价

  1.治愈:囊肿消失,无症状,肌腱无粘连,无复发,功能恢复。手术后伤口愈合。

  2.好转:症状减轻,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

用药原则

  本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要做囊内注射者,则可选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

  2.需手术治疗者,则术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部分住院病人还需补充液体等。

日常注意

  手腕腱鞘囊肿,是一种好发于手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的良性肿块。因此,若手腕或足背等处出现无痛性的半球形肿块,就应该考虑是本病,需与表皮样囊肿、皮脂腺瘤或脂肪瘤相鉴别,以免误诊。

  本病一般对人体影响不大,极少数可自行消失。虽有多种方法治疗本病,但多数病例仍有复发之可能。若囊肿较小,又无症状,且不影响外观者,可不做处理,静观其变。若囊肿较大,又有症状者,可行非手术治疗。复发者,可再次治疗。

  手腕腱鞘囊肿的患者要多注意对患处的保护与观察,少吃辛辣的食物。长时间使用电脑应每隔一小时休息5至10分钟,休息时勤做室内运动,活动关节,这样会减轻手腕腱鞘囊肿症状或预防患上手腕腱鞘囊肿。

食疗方法

  【组成】芒硝60 克、大蒜60 克。

  【用法】共捣如泥备用。囊肿在膨关节及手背者,芒硝份量大于大蒜(6:4),发于腘窝及膝关节者,芒硝少于大蒜(4:6)。用时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防止损伤,然后敷药玩肿处,用布包扎,如敷2~4 小时后皮肤觉有发热的痛者,去药并抹去凡士林,半小时后再敷。

  【主治】腱鞘囊肿寒凝痰湿瘀阻型。

  【组成】肉桂、红花各10 克,冰片2 克,蜂蜜适量。

  【用法】前三味均研细未,蜜调成饼,放油纸上,厚约0.5 厘米,敷患处,并包扎固定,隔日虞药:次,一般3~5 日见效。

米糠

  【主治】前臂挠侧伸肌炎。

  【组成】高粱米糠120~180 克、白酒适量。

  【用法】前一味上锅蒸半小时,酒调匀,趁热敷患处,每日1 次,注意匆烫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