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我,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读作wǒ,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甲骨文本义指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后由本义衍生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施身自谓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
- 中文名称 我
- 拼音 wǒ
- 部首 戈
- 五笔 TRNT(86);TRNY(98)
- 仓颉 HQI
字源演变
图(A)是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钩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锋利的锯齿。这是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这种锯斧叫作"锜"。
这个象形字,在周代早期的金文(图B)里,还保留了这长柄锯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个脚钩,锯齿也简省到只余三齿了。可是,到了晚周的金文(图C),"我"字的构形便开始讹变了:斧柄的顶钩变为丫叉形,斧柄的脚钩变为斧辆中部的斜撇,而钢齿也只余两齿,斧柄也更往右弯了。
发展到秦代小篆(图D)时,讹变更大:斧身和锯齿竟变成了图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钩竟变成了图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锯斧的原貌了。
后来,这个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为图E的汉隶,从先秦文字的线条化变为笔画化,以点、横、撇、捺、挑、钩等基本笔画代替了圆匀连转的线条。至于图F的楷书,则是从汉隶的形体发展过来的。
"我"这种奴隶社会杀人的凶器,到了战国时代,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借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使用,还是读作wǒ,字音至今不变。但词性却已由名词变作人称代词,而"我"是杀人凶器的原义便早已不为人所知了。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代词 | 自称,自己 | I;myself |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 我见犹怜、我家 |
己方,己国 | we;our | 《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 敌我友、我辈 | |
动词 | 杀 | Kill | 《书·泰誓中》:我伐用张。 | 我伐 |
有私见 | have private view |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毋我 | |
形容词 | 自己的 | self | 《易经·象》: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 我生、我仪 |
向一边倾斜的,扭歪的 | wry | 《说文》:我,顷顿也。 | ||
名词 | 姓氏 |
详细释义内容的参考资料:
近义辨析
我、吾
"我"和"吾"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但在上古用法有些不同,"吾"作主语、定语,不作宾语;"我"作主语、定语,也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其中"吾"作主语,"我"作宾语。普通话只用"我",不用"吾"。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禾。禾,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ࢦ�,古文我。五可切。注: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
康熙字典
《唐韵》:五可切。《集韵》《韵会》:语可切,俄上声。《说文》:施身自谓也。《广韵》:已称也。
又,称父母国曰我,亲之之词。《春秋·隐八年》:我人祊。
又姓。古贤人,著书名我子。
又,《说文》:或说我,顷顿也。按:顷顿,义与俄同。然字书从无作俄音者,存考。
又,《韵补》:叶与之切,音台。《扬子·太玄经》:出我入我,吉凶之魁。《注》: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又,叶阮古切,音五。《张衡·鲍德诔》:业业学徒,童蒙求我。济济京河,实为西鲁。ࢦ�,篆文我。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小篆"我" | 隶书"我" | 楷书"我" | 行书"我" | 草书"我" |
字形对比、书写演示参考资料:书法欣赏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声符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韵部 | 声调 | |
---|---|---|---|---|---|---|---|---|
上古音系 | 我 | 我 | 我 | 歌 | ||||
广韵 | 我 | 我 | 五可 | 疑 | 歌 | 哿 | 上声 | |
蒙古字韵 | 我 | 我 | 上声 | |||||
中原音韵 | 我 | 艾 | 疑 | 歌戈开 | 歌戈 | 上声 | ||
洪武正韵 | 我 | 我 | 五可 | 十四哿 | 上声 | |||
分韵撮要 | 我 | 我 | 我 | 科 | 第二十三科火货 | 阳上 |
音韵汇集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