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感染性口角炎

2022-07-01 04:55:03 百科资料

感染性口角炎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种疾病。最常见为的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菌。

  • 西医学名 感染性口角炎
  • 所属科室 五官科 - 口腔科
  • 传染性 有传染性
  • 是否进入医保 否

症状体征

  急性期口角区出现红肿疼痛的感染症状,渗出结痂明显。慢性期局部皮肤黏膜增厚、伴细小横纹或放射状裂纹,口角湿白,疼痛不明显。此外,尚有猩红热等原发病的其他相应症状。

用药治疗

  纠正过短的间距离:修改不良修复体,增加垫,制作符合生理间距离的义齿等。给予广谱抗生素。有真菌感染时可用制霉菌素片,50万U/片,2~3次/d,每次1片,含服。或用克霉唑片,0.25g/片,3次/d,每次1片,口服。局部用2%碳酸氢钠液湿敷。无渗出时可用咪康唑霜、多粘菌素软膏、新霉素软膏等抗真菌和抗生素类药物局部涂布。

  中医称该病为口角症、燕口症,由脾胃湿热、心脾两虚、脾经湿热引起,故以清脾胃湿热、补益心脾、滋阴健脾等为治疗原则。用茵陈、青蒿、黄柏等量,水煎药液局部湿敷,或用新鲜马齿苋取汁外涂等局部用药亦有消炎、促进愈合作用。

饮食保健

  不能吃:生、冷、油、腻、酸、辣、强刺激的食物。像桔子、李子等不能吃,多吃清淡;多喝水。

预防护理

  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重体力劳动者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儿童在保证营养基础上,注意培养良好习惯,还应防止感染,也可补充多种维生素。

病理病因

  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例如老年无牙,因间距离过短而造成口角区皱褶加深,唾液集中并浸渍口角,引起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或白色念珠菌感染;小儿猩红热时链球菌感染口角区可引起球菌性口角炎;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口角区的疱疹伴发口角炎;其他如梅毒、艾滋病等性病也可有口角炎表现。

疾病诊断

  根据口角区炎症临床表现和细菌、真菌、培养等微生物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真菌性口角炎常有真菌性唇炎同时发生。

预后

  一般经过数周可自愈。

发病机制

  黏膜经常处于浸渍中,营养缺乏:核黄素缺乏,劳动量过强,体力消耗过多或身体衰弱,营养不良,铁,蛋白质供给不足和多种维生素缺乏,感染等均可发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