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惺惺

2022-06-28 09:30:10 百科资料

按照字面的解释,"惺惺"原来指的是一种美好、动听的声音。

如宋代杨无咎的《滴滴金》中:"忆得歌翻肠断句,更惺惺言语。"说的就是那些令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话语。

如金朝董解元的《董西厢》中:"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惺惺"一说,就更是让人心醉的语言了。

  • 中文名称 惺惺
  • 拼音 xīngxīng
  • 解释 一种美好、动听的声音
  • 出处 《滴滴金》

释义

  [alert;awake;clearheaded] 清醒,机警昭昭生于惺惺。--刘基《醒斋铭》

  [intelligent] 指聪明机警的人方信道,惺惺自古惜惺惺。--《西厢记》

引证详解

  1. 清醒貌。 唐 杜甫 《喜到复题短篇》之二:"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惺惺。" 宋 陆游 《不寐》诗:"困睫日中常欲闭,夜阑枕上却惺惺。" 明 刘基 《醒斋铭》"昭昭生於惺惺,而愦愦出於冥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言未终,惺惺欲醒。"
  2. 聪明机灵 宋 曾布 《曾公遗录》卷八:"上谕:皇子……虽三岁未能行,然能语言,极惺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聪明的试相度,惺惺的试窨付。"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二折:"世做的背时序,且一半惺惺一半愚。"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蚊子》:"蚊虫儿,生就你惺惺伶俐。"
  3. 形容动听的声音。 宋 杨无咎 《滴滴金》词:"忆得歌翻肠断句,更惺惺言语。"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

天津俗语

  天津俗语,但天津人说的"惺惺",绝不是指美好的声音;天津人说的"惺惺",指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噪音。

  天津俗语的"惺惺",倒也还不是那种刺耳的噪音。我也曾经在铁道边儿住过,过火车的隆隆声,绝对不能说是"惺惺"。每天早晨老邻居们一起抱怨:"唉呀,昨天夜里一声火车鸣笛,闹得我一夜没睡觉。"可见过火车的声音绝不属"惺惺"范畴。

  "惺惺",是那种不紧不慢的噪音,譬如装修,也不是砸墙皮,也不是钻眼儿,就是铛铛地敲地面,一声一声地往你心里钻,"可惺惺死我了。"大娘、大爷凑到一起就嘟囔,只是谁也不能不让人家装修。你自己不也装修过吗?你"惺惺"过别人,别人就"惺惺"你。

  当今之时,不一定是噪音就"惺惺"人,"美好歌声"有时候比噪音还"惺惺"人。路边商店,从早到晚播放流行歌曲,外国摇滚、低音炮、重金属,震耳欲聋,吵得人天昏地暗;中国通俗歌曲,没腔没调,嗲声嗲气,不紧不慢,哼哼唧唧,活赛是一只蟑螂钻进你心里。那种难受劲儿,没在马路边儿住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忍无可忍,居民凑到一起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袒护商家,说放音乐是美化生活,不算噪音。老百姓说不出更深的道理,就只能向有关部门说:"我嫌惺惺。"

  规范语言,天津俗语"惺惺",说的是一些人对于某种声音的逆反心理,惹人腻歪的"惺惺",不像放炮,铛地一声,吓一跳,拉倒了,想听也再没有了。"惺惺",就是没完没了地在你耳边响,譬如办公室,几个人没完没了地说话,声音也不大,天津人说是打"喳喳",拢得人数字也搞差了,文件也发错了,一天下来,吃饭也不香。所以,"惺惺"实在是一种公害,万不可等闲视之。

人体穴位

  经外穴别名。出《医学入门》。即夺命。夺命穴位于肱骨中点,桡神经沟附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