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恭亲王奕

2022-06-26 09:50:01 百科资料

《恭亲王奕》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0年7月1日出版发行的书籍。

图书信息

  书 名: 恭亲王奕

  作 者:董守义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7月1日

  ISBN: 9787020078042

  开本: 16开

  定价: 39.00元

内容简介

  《恭亲王奕》内容简介:奕,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大名鼎鼎的恭亲王,既是当日中国最反动最保守的社会集团——皇室的骄子,又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既在竭力地扶植和挽救大清江山,又在瓦解和破坏它的根基;他既忠于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又经常与他们柢牾和争吵;他标榜礼义,却又疏于礼仪;他热爱并精通中华文化,却又热情地迎接世界工业浪潮的到来;他深深地热爱祖国,却有时又放手出卖主权。

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竞争皇帝的宝座

  一、道光皇帝的宠儿/1

  二、上书房里文武双全的学生/4

  三、大贵族桂良的高婿/9

  四、成丰帝奕詝的帝位竞争者/12

第二章 服从命运的安排

  一、“今日之协力非昔日之协力也——调整兄弟关系/22

  二、“承恩弼直抒愚诚——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31

  三、“上责礼仪疏略——第一次遭罢黜/34

  四、“帝子才华旧著声——重回上书房读书/38

  五、“扫除氛稷奠皇州——关心御侮大业/44

第三章 挽救帝国的危机

  一、静观事变,败军之际膺重寄/53

  二、阻遏联军,坚持先退兵后释俘/59

  三、送还人质,决定无条件投降/67

  四、谈判细节,力争英法早日退兵/74

  五、酬谢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81

第四章 发起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一、克服摩擦,站稳脚跟/87

  二、统筹全局,首倡“自强”/90

  三、主持新政,创立总署/92

  四、落实条约,对外开放/95

  五、借师助剿,议订原则/103

第五章 平分最高统治的大权

  一、恳请回銮,倍受猜忌/108

  二、未列顾命,等待时机/112

  三、密谋政变,一举成功/119

  四、稳定大局,不肆株连/127

  五、“垂帘”“议政”,联合掌权/130

第六章 建立“议政王”的功业

  一、首批智囊团的组成和作用/138

  二、平反冤狱所带动的人才选拔/142

  三、汉族地主武装的进一步重用/144

  四、第一次京察前后的吏治整顿/147

  五、“外敦信睦,隐示羁縻”外交路线的实施/152

  六、第一批外国武器的引进与拒绝/155

  七、第一份近代化练兵计划的实施与推广/156

  八、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的购置与遣散/158

  九、第一所近代学校的开办与推广/165

  十、“借师助剿”的实施与停止/167

  十一、江南底定与战略转移/172

第七章 二遭严谴

  一、“联合主政”破裂/177

  二、破裂根源/179

  三、“议政王”号被削/184

第八章 推出“自强”的第二目标

  一、廓清中原:运筹帷幄与依恃近代武器/191

  二、第一次派遣考察团了解西方/197

  三、冲击波:推出“自强”第二目标/198

  四、第一次开展教育大辩论/2叭

  五、第一次派遣巡回大使团/208

  六、“修约”:要近代化,更要独立自主/211

  七、幕后操纵:诛杀宠监安德海/215

  八、教案问题:有限的让步/218

  冗、七弟密折:来自手足的政治攻击/224

  十、第一次组织工业化大辩论/226

第九章 三遭严谴与再佐新皇

  一、同治帝大婚亲政,恭亲王三遭严谴/232

  二、草率议结台湾问题/239

  三、同治帝纵欲驾崩,恭亲王再佐新皇/242

第十章 决策内政外交的大计

  一、近代化道路的总体设想/252

  二、国防建设:“海防”与“塞防”兼顾/253

  三、信息手段近代化初议/256

  四、棘手的“马嘉里案”交涉/258

  五、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265

  六、二批智囊团的构成及内部关系/267

  七、坚持主权,拓宽大机器生产领域/269

  八、改革遇到了阻力/274

  九、版图交涉与筹建海防/279

  十、铁路与留学:平生豪气消磨尽/296

  十一、越南和朝鲜:中华文化圈上的重要环节/300

  十二、电报和铜政:防止利权外流/304

第十一章 四遭罢黜与十年赋闲

  一、被迫言战/311

  二、替罪羔羊/315

  三、太后宿怨/320

  四、闲散亲王/323

第十二章 重返政治舞台

  一、甲午战争之际/332

  二、归还辽东前后/341

  三、戊戌变法之前/346

第十三章 总结

  一、亲王风范/358

  二、实用主义典型/368

  三、身后评价/377

  附恭亲王奕诉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第一章 道光皇帝的聪惠宠儿 天下大势,兴亡谁定?这是人们对历史的永恒的追问。中国历史的长流,浩浩荡荡,奔突而进,似乎瞬息之间,流走了上下几千年,淘尽了无数风流人物。时至清代,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这样一个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种种的偏爱都给了奕,然而在接下来的皇位继承上,道光帝又偏爱了谁呢? 皇位继承,向来是历代王朝极为重视的大问题,因皇位继承而引起的宫廷之变,史不绝书。雍正在位时,深知储位不定,不足以维系国本,而明立太子,又不免导致宫廷变乱。

  于是,汲取历代王朝建储的经验教训,尤其是鉴于其父皇康熙立储而致的纷乱,以及他们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切身体会,创立秘密建储制度。 所谓秘密建储制度,即由在位的皇帝,秘密亲书预立太子的名字,密封在锦匣之中,藏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巨匾之后,等皇帝驾崩前(或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共同开启出示,按御书所定,嗣皇帝继位。 道光帝一天天地老了,早该密定储位了,而他却迟迟没有确定。备尝守业艰难的道光帝满心要把皇位交给最优秀的、自己最放心的皇子,然而,道光帝寄予厚望的皇长子奕纬不幸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死去,死时年仅二十四岁,而且没有为道光帝留下皇孙,道光帝深为痛惜。二子奕纲、三子奕继早在一二岁的时候相继死去。而眼前的六个皇子当中,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年龄尚幼,较年长的只有四子奕詝、五子奕誴、六子奕。五子奕誴系不为道光帝所宠爱的祥妃所生,生而状貌拙陋、性格粗率,毫无皇家风仪,不为道光帝所喜。

  道光帝遂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将其过嗣给嘉庆帝的第三子、自己的亡弟和硕惇恪亲王绵恺为嗣子,这就意味着他已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所以,道光帝将目光盯在了最喜爱的两个皇子——奕詝和奕身上。 奕文才武略,均为诸皇子之冠。奕詝年长,且有仁者风范,又为皇后所生,此其长处;然而,文才武功远不及奕。究竟立谁为储呢?道光帝久久难以决断。他深深地知道,这一决断将决定大清社稷未来的命运。 形势变得微妙起来,奕詝和奕,虽为和睦兄弟,但在关乎自己前途命运的储位问题上,彼此心照不宣,展开了隐蔽的争斗。两位皇子的师傅,为了帮助自己的学生入储,各自进行幕后策划,也施展着无声无息的较量。

  此时,奕的师傅已经换为卓秉恬。卓秉恬是四川人,嘉庆七年进士,少年得志,长期担任工、兵、吏等部尚书及大学士等职,为官作风严谨,喜经世致用之学。他见奕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便帮助奕进一步提高学识和应变能力,打算以真才实学博得道光帝的赏识。奕詝的老师还是杜受田。杜受田老谋深算,精通古代典章、文物、人情尤其是权谋,加上他追随道光帝多年,非常了解道光帝的性情与作风。他深知道光帝文武兼备,忠孝两全,因此他觉得自己的学生奕詝长处不在武功和辩才,而应该以忠厚孝悌的形象获取父皇的信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