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临床分型的一种,在乙型肝炎临床中有急性及慢性之分。不论急性和慢性都可表现为黄疸型或无黄疸型。黄疸型的黄疸深浅主要决定于毛细胆管阻塞程度和肝细胞坏死和阻塞胆道通路的情况。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整个病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急性黄疸型乙肝似属中医"黄疸"的范畴,其临床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证见胁痛、口苦、呕恶、厌油、纳差、痞满、尿黄、身目俱黄、色鲜明、全身乏力等。
病症简介
淤胆型肝炎时黄疸虽深,但患者一般情况往往较好,只有当持续黄疸,或黄疸急剧增高时,病情加重或引起胆汁性肝硬变的后果。
绝大多数乙肝患者黄疸加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平行,黄疸越深,临床症状越重,病情可向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传染性强。由此可见黄疸的深浅只与病情的轻重有关,与传染性则没有直接联系。
乙型肝炎的传染性与乙肝病毒血症和乙肝病毒是否活跃复制有关。临床上与"二对半"的指标变化有关。一般认为,不管患者是黄疸型或无黄疸型,也不管是急性或慢性,只要表面抗原、e抗原及核心抗体三阳者传染性就较强。传染性强弱还与血中存在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和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多少有关。
临床表现
成人急性黄疸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整个病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其临床表现如下:
(1)黄疸前期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出现黄疸这段时间,约为数日至2周。起病时患者常感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少数患者可持续高热数日。更为突出的症状是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厌恶油腻食物,上腹部堵胀满闷,尿黄似浓茶水,大便较稀或便秘。在这阶段因个体差异、患者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应特别注意,如有的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类似感冒。有些患者可伴关节酸痛而被误认为风湿病。也有少数人有剧烈腹痛而误认为急腹症。还有少数人可出现等麻疹。此期中末,查体可发现肝区叩击痛及压痛,半数以上患者肋缘下可触及肝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阳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阳性。此期患者的血液、大小便、呕吐物中均含有大量肝炎病毒,因而有很强的传染性。
(2)黄疸期患者巩股(白睛部分)、皮肤及粘膜黄染,于数日到2周达高峰。此时发热渐退,消化症状却进一步加重。肝脏肿大压痛,约10%-35%的患者脾脏亦肿大并能触及。血象白细胞正常或稍偏低,肝功能试验明显异常,血清胆红素在17微摩尔/升(1.0毫克见)以上。此期一般约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消退,症状逐步消失,肝、脾肿大日渐回缩,肝功能趋向恢复直至正常,为期约4周。
小儿急性黄疸症状
若是孩子出现急性黄疸症状,是不同于成年人那么容易发现,详细的了解急性黄疸肝炎的症状,对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有些小儿若是急性黄疸肝炎,就会表现为发冷、发热、乏力,食欲明显减退、厌油、恶心、呕吐,常伴中上腹不适、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的乙肝症状。黄疸加重时伴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还在检查中会发现肝、脾肿大。其中黄疸期持续2~6周,少数可长达3个月。
中医病理
中医把急性黄疸型肝炎(不论何型)都旧属于"黄疸"范畴。有阳黄、阴黄之分。
阳黄者又分为:
(1)热重型:黄疸色泽明亮如桔色、口干、苦、渴、喜饮、口臭、恶心、呕吐、厌油、食减、尿赤、便干。腹胀满,或有发热恶寒。舌红津少,苔黄腻,脉弦滑或滑为主证。
(2)湿重型:身目色黄,但色鲜减暗,头重身困、肢体倦怠、胸脘痞满、纳少厌泊,便稀或粘腻,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漏缓为主证。
(3)湿热型:兼有上述(1)(2)特点湿热主证均显著。
明黄者:其黄色暗晦,纳少脘闷,腹胀便糖、畏寒乏力、舌质谈、苔黄腻,脉沉迟为主证。多见于慢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者少见。
中医疗法
可按如下辨证分型及治疗。
热重于湿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急躁易怒,心烦,腹部胀满,口干而苫,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方药]茵陈篙汤、桅子柏皮汤加减。
茵陈30克 山桅子12克 板兰根15克 鸡骨草20克
大黄6克 白背叶根15克 蚤休15克 车前草15克 甘草6克
湿重于热
[症状]身目俱黄,头重身困,渴不思饮,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30克 龙胆草10克 茯苓15克 猪苓12克 泽泻12克
治疗后的注意内容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由于患者病情相对严重,肝脏异常,因此以静养为主;若在黄疸加深阶段,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和病情静止期,可适当从事各类强度较轻的文体活动或劳动,以不累为度。
二、由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家庭成员应注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各种分泌物。但一般的生活接触如谈话、共用家具、电器、书籍等、都不会导致传播。
三、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在饮食上宜清淡可口,控制高脂肪和高糖饮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茶疗方法
中医认为茶叶味苦、甘,性凉,入心、肺、胃,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消食止泻,轻心提神的功能,可以治疗热毒下痢等疾病。《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茶具有凉肝胆,除热消痰的作用。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在进行茶疗时,一般选用饮用绿茶。绿茶的清热利湿的作用很强,而红茶的清热作用就很弱。所以急性黄疸型乙型 肝炎患者喝红茶不如喝绿茶好。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绿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绿茶中的这些天然物质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黄疸就是肝炎吗
所谓黄疽是指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从而引起巩膜及其他组织出现的黄染现象。胆红俗代谢过程中,先后产生两种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无论何种胆红素升高,都可能引起黄疸。黄疽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巩膜、黏膜、血管、皮肤等处。因这些组织富含较多的弹性蛋白,后者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如果只有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标准而患者未表现巩膜、皮肤的黄染称为隐性黄疸;只有皮肤等部位的发黄而血清胆红素不升高者,称为假性黄疸。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化工厂",间接胆红素生成后必须运到肝脏进行转化后排泄。肝脏如出现炎症或其他病变,其转化及排泄胆红素的过程出现障碍引发血清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患者迅速出现尿色加深,巩膜、皮肤发黄等体征。黄疸前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即所谓的黄疸型肝炎。此种黄疸又被称为肝细胞性黄疸。因此,黄疸出现与否,是肝脏受累或出现病变的一个重要体征,但出现黄疸者未必都是肝炎。临床上把因红细胞过度或过量破坏引发间接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的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又叫肝细胞前性黄疸。有时又可因为胆囊或胆管部位的病变,如结石、肿瘤、炎症等疾病导致胆红素排泄漳碍,引发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而引发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又叫肝细胞后性黄疸。由此可见,庙床引发黄疸的病因和病种较多,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病毒性肝炎所致。
急性黄疸型肝炎会传染吗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具有传染性的。一般来说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主要有以下传播途径。
第一,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若是母亲是一位乙肝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的话,孩子感染上乙肝的几率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第二,医源性传染。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第三,输血传播。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第四,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包括一起吃饭,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