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 挂什么科 肝胆外科
- 哪些症状 腹痛、恶心与呕吐、腹胀、黄疸、发烧、腹痛伴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右上腹持续性剧痛并向右肩部放射、左上腹痛、休克
- 好发人群 所有群体
- 需做检查 腹腔穿刺、腹部平片、胸部透视、B超检查、CT检查
- 引发疾病 急性胆管炎、胰腺脓肿、假性囊肿、胰腺坏死、大量腹水、门静脉栓塞、十二指肠梗阻
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80%以上与胆系疾病和酒精摄入有关。一般认为10%的胆囊结石患者会发生急性胰腺炎,近年来,又认识到胆道微结石是急性胰腺炎、尤其是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原因之一,估计20%~30%的胆石症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胰腺炎。因此,胆源性胰腺炎在胰腺炎中所占比例估计可超过总数的2/3以上。我国为胆石症多发国家,急性及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病因主要为胆系疾病,根据以上最新理论估计,我国胆源性胰腺炎的比例大于60%~80%,故对年龄50~60岁偏肥胖的女性胰腺炎患者尤应注意寻找胆源性病因。
症状
1.症状
(1)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起始于上腹部,出现早。典型者常突然感脐上偏左疼痛,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重,呈刀割样。常放射至肩部、胁部和腰背部。随着炎症的扩散,腹痛范围可呈带状,或向全腹扩散。
(2)恶心和呕吐:是本病的早期症状,几乎在腹痛的同时出现,初期发作较为频繁,常常为喷射状,内容有食物和胆汁,晚期出现肠麻痹,可呕吐出粪样物。
(3)腹胀:是本病的常见症状。腹胀的程度与胰腺炎的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轻者持续2~3天,重者可持续7天以上,常伴有排气、排便中止。
(4)黄疸:一般较轻,多为阻塞性,但少数出血坏死型病人,黄疸是严重腹腔内感染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5)其他:发热、消化道出血、休克等可出现于部分病人。
2.体征
(1)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多数患者腹部压痛,以上腹部为主,腹肌多紧张,但其程度不如胃肠穿孔或胆囊穿孔,部分病人有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2)休克:部分病人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面色苍白,肢端厥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3)出血征象:外溢的胰液沿组织间隙达到皮下脂肪,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因而局部皮肤呈青紫色,可见于腰部、前下腹壁或脐周。
(4)肠梗阻及移动性浊音:肠梗阻常为麻痹性。腹腔内出血、渗出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常要结合临床、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综合判断。1988年日本制定的标准如下:
1.急性腹痛发作伴有上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
2.血、尿或腹水中胰酶升高。
3.影像学检查、手术及活检发现胰腺有异常。
具有含第1项在内的2项以上标准并排除其他急腹症者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临床可供参考。
检查
1.本病常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合并感染 因此,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加,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糖在发作早期增高,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急性坏死型者血钙在2~5天开始下降,如果在1.75mmol以下,说明病情重笃。血尿淀粉酶增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急性胰腺炎病人大约70%~95%表现有血清淀粉酶增高。24h到达高峰,5天以内恢复正常,持续增高12天以上者,表示已有并发症存在。尿淀粉酶增高稍迟出现而持续时间较长。血清脂肪酶在发病后24h增高至1.5康氏单位以上。
2.腹腔穿刺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时,腹腔穿刺常可抽到混浊液,且可能见脂肪小滴,并发感染时可呈脓性。腹腔液淀粉酶常增高,往往高于血清淀粉酶,且持续时间也比血清淀粉酶长2~4天。
1.腹部平片 急性胰腺炎病人中有2/3可显示异常。具体表现有:胰腺阴影增大,边缘不清,密度增高,局限性肠麻痹,横结肠截断征(仰卧位时可见结肠的肝曲、脾曲充气,而横结肠中段无气)。
2.胸部透视 可见左侧膈肌升高,中等量左胸腔积液,或左下肺不张。
3.B型超声检查 可发现胰腺弥漫性肿胀、增大,轮廓线略呈弧状膨出。阳性率可达45%~90%,并可发现胆道疾患。
4.CT检查 是现代灵敏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70%~90%的病人有不正常表现:局灶性或弥漫性胰腺增大,密度不均,外形不规则,胰腺或胰腺周围液体积聚等。
鉴别
早期或水肿型胰腺炎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道疾病、肠梗阻及阑尾炎等相鉴别。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心肌梗死等相鉴别。通过一些特殊检查仍不能鉴别时,应作剖腹探查。本病同非胆源性胰腺炎的鉴别有时很困难,但是由于两者治疗基本相同,因此,不是鉴别的重点。
并发症
胆源性胰腺炎比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并发症更多。
1.局部并发症 有急性胆管炎、胰腺脓肿、假性囊肿、胰腺坏死、大量腹水、门静脉栓塞、十二指肠梗阻等。
2.全身并发症 重症胰腺炎在病后数天内可出现多种严重全身并发症,如呼吸衰竭、胸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循环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胰性脑病、败血症、糖尿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预防
本病系由胆道疾病引起,因此,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避免或消除胆道疾病。预防肠道蛔虫,及时治疗胆道结石以及避免引起胆道疾病急性发作。平素酗酒的人由于慢性酒精中毒和营养不良而致肝﹑胰等器官受到损害,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可因一次酗酒而致急性胰炎。积极预防。
治疗
1.西医治疗 本病常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对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更应当配合抗休克、抗感染、对症、支持、手术等措施。
(1)控制饮食和胃肠减压:症状轻者进食少量清淡流汁,恶心、呕吐、腹胀明显时,需胃肠减压,中药可自胃管注入。
(2)支持疗法:静脉补充电解质,维护足够的循环血容量,补充足够、全面的营养,对于提高本病疗效十分重要。
(3)抗生素的应用:主要是抑制肠道细菌生长,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常选用广谱抗生素。
(4)抗胰酶疗法:抑制胰腺分泌等措施均可应用。
(5)手术治疗:对于本病手术时期及手术方式问题目前争论较多。目前的趋势是,在积极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待病人的急性症状已缓解之后再采取延期手术,多在急性发作后7天左右进行。但是对于诊断不肯定和经使用各种支持疗法病情仍进行性恶化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胆道病变的不同而选择,可参见有关内容。对于胰腺本身的处理可采用胰腺引流、胰腺切除等术式。
2.中医治疗 对于本病的辨证分型,目前临床尚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报道颇不一致。临床大体可分为肝胆郁结、肝胆湿热、热毒内结等3型。
(1)肝胆郁结:胆腑不利,气机阻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发病。常见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早期。证见腹痛时作,痛连胸胁,腹胀恶呕,口苦纳呆,苔薄脉弦。治则:疏肝利胆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常用药物有:柴胡、芍药、香附、黄芩、虎杖、青皮、郁金等。
(2)肝胆湿热:肝胆疏泄不利,湿热内生,蕴结不散,熏蒸肝胆而发病。证见腹痛发热、黄疸、口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湿,疏肝利胆。方选大柴胡汤,常用药物有:柴胡、大黄、黄芩、山栀、半夏、蒲公英、川朴等。
(3)热毒内结:肝胆湿热不散,热从火化,火毒内生,即可腐肉成脓,又可耗气动血、甚至阴阳离决。证见高热不退,腹痛拒按,持续不解,腹肌强直,口干唇燥,面目红赤,或全身深黄,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燥黄或灰黑,脉细数。热入营血者可见皮肤淤斑,齿龈出血等。热陷心包者可见神志昏迷,或谵妄狂躁。伤阴损阳,阴阳离决者,可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治则: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生地、丹皮、山栀等。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者,可加大承气汤。热入营血者可加清营汤。热陷心包者,可加安宫牛黄丸。亡阴亡阳者,可用参附汤、参脉散、独参汤等。
饮食
一、胆源性急性胰腺炎食疗方
莲子雪梨红糖水
原 料:莲子,梨,红糖
做 法:
1、将干莲子泡发后放在煲里用慢火煮。
2、待莲子快软烂时,放入去皮的梨肉,待梨炖烂后,加入适量的红糖煮2分钟即可。
益 处:
红糖:是甘蔗汁经提炼后的结晶体,含较多杂质,但营养成分保留较好,除含蔗糖外,还含有少量的铁、钙、胡萝卜素等物质。它释放能量快,营养吸收利用率高。中医认为红糖有益气缓中、健脾暖胃、化食止疼、活血化瘀、驱寒的功效。
二、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宜食用:
(1)宜吃清淡有营养,流质的食物,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面片等;
(2)除流食外还包括米粥、素面生、素挂面、素馄饨、面包、饼干(少油)及少量碎软菜、水果等。
(3)待腹痛、呕吐基本消失,白细胞淀粉酶减至正常后可给以不含脂肪的纯碳水化合物流食,内容包括:米汤、稀藕粉、杏仁茶、果汁、果冻等糖类食物。对胰腺外分泌无刺激作用,故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热能补充。
(4)宜适当增加过箩粥、蒸蛋清,少量南豆腐汤食品。
(5)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
三、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忌食用:
1、绝对禁酒:一般痊愈需2--3个月,预防复发,仍须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
2、忌食油腻性食物。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并能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又能激活胰腺中的消化酶,可使病情加重。因此,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如肥肉、花生、芝麻、油酥点心、油炸食品等均应禁止食用。
3、禁用肉汤、鱼汤、鸡汤、奶类、蛋黄等含脂肪的食物。
4、忌辛辣刺激调味品,如辣椒、花椒粉、咖哩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