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思吴江歌

2022-07-04 21:41:48 百科资料

《思吴江歌》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作者远离家乡做官,洛阳秋风起时,想起了故乡苏州的秋景和肥美的鲈鱼,思家心切,急欲南归,不禁仰天悲凄。此诗是作者触景生情而作,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全诗保留了楚歌的形式,每句都有一个"兮"字,亦诗亦歌,慷慨明快,顺畅自然。

  • 作品名称 思吴江歌
  • 作者 张翰
  • 创作年代 西晋
  • 作品出处 《岁华纪丽》
  • 作品体裁 七言诗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版本二

  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吴江:即吴淞江,又名松陵江、松江。发源于太湖,流经苏州市吴江区、吴中区、昆山市,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等地,在上海市区会合黄浦江入海。

  ⑵兮(xī):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木叶:树叶。

  ⑶鲈:即鲈鱼,体较长,侧扁,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产卵。鲈鱼秋季最为鲜美。

  ⑷三千里:形容从洛阳到故乡的遥远距离,不是确数。

  ⑸佳景:指故乡美丽的秋色。

  ⑹难得:难有回故乡的机会。

白话译文

  秋风刮起来树叶纷纷飞,吴江水清啊鲈鱼正肥美。

  故乡三千里我至今未归,乡情难抑啊仰天好伤悲。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在洛阳做官时。当时张翰已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召为大司马东曹掾,协助处理政务。但他看到统治者内部斗争尖锐复杂,时政混乱,便产生了告退避祸的打算。"八王之乱"初起,齐王对他有笼络之意,他就更感到不可久留了。在这种情况下,当洛阳秋风吹拂大地时,他便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并叹息:"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故作《思吴江歌》以明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楚歌形式的诗,也是作者的言志诗。此诗从秋风引出鲈鱼,从鲈鱼引出思乡,从思乡引出羁宦之悲,情感一脉贯穿,直白而强烈。

  "秋风起兮木叶飞",首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容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天往往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上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觉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九歌·湘夫人》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自是此句之本,但作者未必是有意仿效,实在是一种语言定势、心理定势。秋风一吹,使作者感到在洛阳羁留时间太久了,又使他想起往昔的乡居生活、家乡风物,第二句就自然接上了--"吴江水兮鲈正肥"。鲈鱼是作者家乡的特产,味道鲜美,秋天又正是鱼肥的季节。从家乡水中打起肥美的鲈鱼做成可口的菜肴,那该怎样地让作者心旌摇荡,甚至于口涎难止。在《晋书》《世说新语》等书中,记载了张翰当年思念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三种特产,而这里只提到了鲈鱼。在一首简短的诗里,因受字句限制,撮取其一已可。"鲈正肥"着一"正"字,便与"秋风起"连上了,同时还流露了一种"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就直抒其情了。"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本传谓"数千里",此言"三千里",自是文句与诗句修辞的不同。"三"比"数"来得明确、爽口,同时它既可表确数,又可表虚数,而且往往指向多的方面,因此"三千里"比"数千里"更能给人以距离遥远之感。末句的"恨"是思归不得之恨,这种恨想压也压不住,于是仰天悲叹,他的思归之情也强烈地表现出来了。联系时代背景,张翰的归乡既有放达情性的一面,又有惧祸避乱的一面,他"恨难禁兮仰天悲",恐怕更多的还是出于后者考虑,时人谓其"知几"。

  这首诗是感时而发,触景生情,贴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交代时间季节,第二句点明"思"的内容,第三句说身在他乡,回乡的心愿难遂,这正是第四句中"仰天悲"的原因。四句诗前后因果相连,气势如高山流水,潺潺而进,畅达自然。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是较早的七言四句押同部平声韵的作品,虽然句句用韵,句句有"兮",未脱楚歌格调,但毕竟是向后来的七绝体式前进了一步。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深深的乡情通过讴吟故乡美味的物产,表达得悠婉千转。先绘佳景美物,后转入抒悲写恨,一扬一抑,越见难堪。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诗以秋风起兴,奠定全诗悲秋的气氛。"吴江"句由悲秋转入思乡。吴江是作者家乡的河流,故吴江的鲈鱼肥自然勾起了乡思。而且乡思又笼罩在悲秋气氛中,暗示了世道的纷乱之象令人悲哀。"三千里"二句抒发有家未归之恨。"悲"字作结,含义深远,既为有家未归悲,更为世道纷乱、祸难将起悲。诗用"兮"字调更加显得悲思的起伏悠长。

后世影响

  张翰的《思吴江歌》历来被广为传诵,唐宋诗词中常常用到的"秋风鲈脍""莼羹鲈脍""莼鲈之思"的典故,就是由此诗及《晋书》中的相关记载化来。张翰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而辞官回乡,本来是用以逃离政治漩涡的托辞,但后来逐渐被文人用来表达归隐之志。如唐代李白在《行路难三首·其三》中说"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士,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南宋辛弃疾称自己不愿归隐,反用这个典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也有江南人单纯以此寄托对故乡美食的怀念,如南宋陆游《和范待制月夜有感》中说"醉思莼菜黏篙滑,馋忆鲈鱼坠钓肥。"

作者简介

  张翰(生卒年不详),西晋诗人。字季鹰,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有清才,善属文,放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后同贺循入洛阳,与家人不辞而别。晋惠帝时,齐王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后见天下大乱,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乃辞官归。年五十七卒。存诗六首,原有集二十卷,已佚。传见《晋书》卷九十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