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2022-07-07 22:44:45 百科资料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是南宋词人曾觌所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片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全词描写了邯郸道上的见闻,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沉郁情怀。作者用以虚衬实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痛苦。

  • 作品名称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 创作年代 南宋
  • 作品体裁 词
  • 作者 曾觌
  • 作品出处 《全宋词》

作品原文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忆秦娥:"忆秦娥"是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1.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2. 邯郸:古赵国国都。
  3. 行客:远行之人,这里是作者自称。
  4. 金尊:金制的酒杯。尊,通"樽"。
  5. 管:笛、箫一类的管乐器,此代指音乐。

白话译文

  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如今已是烟寒草衰,光沉响绝。

  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又怎能不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创作背景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当他行进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邯郸道上,望见丛台遗迹,胸中的阵痛更不由得涌了上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以"伤"字为主线,悼古今,伤兴亡。词人望着如今己为陈迹的丛台,想到了曾经繁华一时的古都邯郸,想到了曾建立赫赫功绩的赵武灵王,想到了他"胡服骑射"的改革,想到了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而如今,繁华何在,英雄何在?所有的只是萧瑟秋风、黄尘古道而己。"一瞬"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血泪啊!"不堪"二字又足见词人感伤之深,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词人所不堪思忆的应当还有对南宋偏居一隅、失地未能收复的伤痛。古今之情以"不堪"两字一语道出。

  词的下片从"空"字入手,写丛台陈迹之萧条。"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邯郸丛台,本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李白《明堂赋》说: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官等都曾经是"朝歌夜弦"的宴乐之所。昔日"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丛台,已是残堆废垒,一片陈迹。"无消息""空陈迹"等语句感伤中透着悲凉,"空"不仅是眼中之景,更是词人心中所感。词的末尾两句的"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像曾规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已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又怎能不流泄出那只能属于自己的反省和呻吟呢?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伤。

  整首词用字精炼,感情丰富,尤其是"伤行客""空陈迹"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仅使得整首词富于韵律感,更使得其中的感伤之情愈加浓烈。

名家点评

  清代词家陈廷焯:黍离麦秀之悲,暗说则深,明说则浅。曾纯甫词,如"雕栏玉砌,空余三十六离宫。"又云:"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又云:"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词极感慨,但说得太显,终病浅薄。碧山咏物诸篇,所以不可及。(《白雨斋词话》卷六)

  清末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此词格老气清,有唐人风范。论者谓与《金人捧露盘》一调皆凄然有宗国之思。(《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作者简介

  曾觌(1109年-1180年),字纯甫,开封(今属河南省)人。绍兴三十年(1160),以寄班祗候与龙大渊同为建王(孝宗即位前封爵)内知客。隆兴初,以潜邸旧人除权阁门事,极受宠幸,为近侍内臣。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有《海野词》。存词100余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