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心肾阳虚证

2022-06-25 10:33:26 百科资料

心肾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指心与肾的阳气亏虚,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常见于胸痹。

病因

  多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肾阳亦虚;或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病机

  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辨证要点

  心阳虚衰,鼓动无力,故心悸怔忡;温运无力,血行不畅,故见唇甲青紫,舌淡紫。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水湿内停,外泛肌肤,甚则水气凌心,故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常与心悸怔忡并见。心肾两脏阳虚,形体失于温养,脏腑功能衰退,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滑,脉弱为虚寒证常见之征。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弱。

治法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剂

  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常用中药

  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骨脂。

常见病

  胸痹。

预防与调护

  1.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2. 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3. 注意饮食调节。过食膏粱厚味易于产生痰浊,故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 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运动。

转归预后

  胸痹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痹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卒然心痛欲窒,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猝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者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