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心肌酶谱

2022-07-04 06:45:38 百科资料

心肌酶谱是对心肌酶检查,检查心肌酶主要是确定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

  • 中文名称 心肌酶谱
  • .血清酶总论 P232
  • 学科 生物
  • 命名 习惯命名法

简介

  1.血清酶总论:P232

  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HBD COOH COOH

  α-酮戊二酸 丙氨酸 谷氨酸 丙酮酸

  eg:转氨酶、已糖激酶、磷酸化酶

  3.水解酶:催化底物之间发生水解反应的酶类

  eg: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磷酸酶

  ALP

  对-硝基苯酚磷酸盐对-硝基苯酚+磷酸盐

  水解

  4.裂解酶类:催化底物移去一个基因而留下双键的反应或逆反应的酶类。

  eg:碳酸酐酶,醛缩酶

  5.异构酶类: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互相转化的酶类

  eg:磷酸已糖激酶,消旋酶

  磷酸已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磷酸果糖

  6.合成酶类(连接酶类):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分子的化合物,同时必须偶联有ATP磷酸键断裂。

命名

  1.习惯命名法:根据酶来源,催化反应性质及底物来命名。

  底物:淀粉酶,蛋白酶

  性质:脱氢酶、转移酶

  来源:胰淀粉酶、胃蛋白酶

  底物+性质:谷草转氨酶

  2.系统命名法:酶反应底物、性质均要列出,各底物间以":"隔开

  编号:(1)1为氧化还原酶类

  2为转移酶类

  3为水解酶类

  4为裂解酶

  (2)反应作用的位置,即可用于哪个基因

  1.1 -CH-OH

  1.2 -C=0

  1.3 -C=CH

  1.4 -C=NH

  1.5 -CH-NH2

  1.6 NADH、NADPH

  (3)

  1.1.1 氯化还原酶 CH-OH 受体:NAD+ NADP-

  1.1.2 氯化还原酶 CH-OH 受体:细胞色素

  1.1.3 氯化还原酶 CH-OH 受体:分子氧

去路

  (一)血清酶的排泄:P234

  1.尿路:是血清中低分子量酶类主要去路

  2.胆汁不是血清酶排泄途径

  (二)肝或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清酶的清除:

  肝脏对以酶原形式存在的酶类有消除作用

  (三)酶蛋白在血管内的失活和分解:

  (四)转入其它体液

活性单位

  (一)酶的活性单位:在规定条件,每分钟催化1umol的基质发生转化所需要的酶量。

  规定条件包括:温度、PH、缓冲系统、基质浓度及辅助因素

  (二)酶的单位计算

  1.根据标准计算:

  (U/L)酶活力单位=A样品/A标准×C标准×Vt/Vs×1/t×1000

  总体积-样品+基质

  2.根据反应底物的消光系数:

  酶活力=A样品/ξd×Vt/Vs×1/t×1000

  消光系数 比色杯厚度

  (三)血清酶的生理差异:

  1.性别:男>女

  2.年龄:儿童 磷酸酶>成人 婴儿 LDH 2倍成人

  3.进食:对酶活力本身无影响,但可影响比色时的浊度

  4.活动:

  5.妊娠:ALT、LDH、ALP↑

改变机制

  (一)合成异常:P238

  1.合成减少

  2.合成增加

  (二)酶从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

  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的主要机制

  (三)其它机制:

  肾衰→尿少→ 血淀粉酶↑

  药物,毒物可作为酶的抑制剂

  2.AST的测定:

  AST 谷草转氨酶(GOT)

  天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

  一、AST分布: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主要在心、肝、骨骼肌、肾、胰、脾、肺、RBC中。其中以心肌cell含量最丰富。

  主要存在线粒体中(M-AST)。胞浆中(C-AST)仅占12%,是可溶性的正常血清中AST很少,只有上述组织发生病变

  时,才释放入血。

方法学

  (一)赖氏比色法:P1151.原理:

心肌酶检测仪

  COOH COOH COOH COOH

  (CH2)2 + CH2 AST (CH2)2 + CH2

  C=O HC-NH2 37℃ HC-NH2 C=0

  COOH COOH COOH COOH

  酮戊二酸 天门冬氨酸 谷氨酸 草酰乙酸

  COOH CH3

  CH2 柠檬酸苯胺 C=0+CO2

  C=0 脱羧 COOH

  COOH

  丙酮酸

  CH3

  C=0 + →丙酮酸-2.4- = +H2O

  COOH 硝基苯腙

  2.4-二硝基苯肼 酸性,草黄色,加碱,棕红色

  与标准浓度丙酮酸生成的苯腙比色(505nm)

  2.正常参考值:8-28u

  3.注意事项

  (1)溶血标本不能用于AST测定,因为RBC中AST是血清10倍。

  (2)M-AST、C-AST理化性质,Ag性均不同,由不同基因控制,但催化相同反应,是同I酶

  (3)赖氏比色法简易性,相对准确性,所以是普及的原因

  (4)难以确定在酶反应期内,产物的生成与时间成正比。

  草酰乙酸是AST竞争抑制剂,随反应进程,产物,酶反应不断。

  (5)显色反应及底物浓度问题。

  酮戊二酸也可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产生另一棕色苯腙,使AST测定假阳性增高。

  为了减少其干扰,波长选在490-530nm,此时丙酮酸为-酮戊二酸2倍

  2.4-二硝基苯肼在碱性溶液中也可呈色,使吸光度伪性增高。

  (6)A、偶联转氨作用:

  ALT

  丙酮酸+谷氨酸丙氨酸

  所以肝疾病AST、ALT同时,使丙酮酸消耗,AST测定结果减低。

  B、产物旁路

  乳酸

  LDH ↑NADH+H+

  丙酮酸

  ↑

  α-酮戊二酸+天门冬aa AST 草酰乙酸+谷aa.

  ↓MDH+NADH+H+

  苹果酸

  所以受LDH、MDH干扰,使AST测定结果减低

  (二)酶偶联一些外连续监测法:

  1.原理:L-天门冬aa.+α-酮戊二酸 AST 草酰乙酸+谷aa.

  草酰乙酸+NADH+H+ MDH L-苹果酸+NAD+

  340nm

  吸光度下降值,计算AST活力

  2.参考值:男<40u/L 37℃

  女<35u/L 37℃

  3.注意事项:

  (1)采血后立即分离血清,避血溶血

  血清与血块不可长时间设置在一起

  (2)血清,室温4-8h,2-6℃ 7d -20℃ 8月 活力不变

  (3)抗凝剂血浆:

  EDTA、2Na,肝素对AST无抑制作用

  不能用草酸盐抗凝剂,因为可抑制AST活性

  (4)AST浓度过高,稀释重做。

  (5)不存在偶联转氨作用和产物旁路问题

  (6)不存在 酮戊二酸干扰,可适当提高底物浓度使反应完全

  (7)底物中存在谷氨酸脱氢酶(GLDH)

  α-酮戊二酸+NADH+H++NH3 GLDH 谷aa.+NAD++H2O

  消耗NADH+H+,使结果伪性增高。

  (8)轿清中丙酮酸LDH

  丙酮酸+NADH+H+ LDH 乳酸+HAD+

  消耗NDAH+H+,使结果偏高

  (9)在指示酶作用有,草酰乙酸可自动脱羧生成丙酮酸,使结果偏低。应加LDH,使之成为乳酸,从而更加准

  确反映AST活力。

  所以MDH、LDH共同作为指示酶

  三、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中含量最多,所以在急性心梗时6-12h↑,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2.急性肝炎,手术后,药物中毒,AST明显↑

  肝Ca、慢性肝病,心肌炎,AST中度

  肌炎,胸膜炎,肾炎,AST轻度

  3.急性肝炎,AST,ALT同时↑,可达正常值10-30倍,黄疸前期就已↑,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3.AST同I 酶:

  <黄>血清酶测定时诊断心梗的意义:

  心肌C、肝C出现实质性损害 M-AST C-AST↑

  M-AST↑对肝病预后有一定诊断意义

  心梗M-AST↑ 所以M-AST越↑,心梗并发心衰的发病率、死亡率越↑,尤其推测死亡率方面意义更大。

  4.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原理 PH对其影响

  LDH 糖酵解酶,氧化还原反应

  有五种同I酶LDH1-LDH5

  一、LDH分布和特点:

  广泛分布,主要在肾,其次心,骨骼肌,其它肝、脾、胰、肺,上述组织病变,血清中LDH。主要催化以下反应:

  L-乳酸+NAD+ 丙酮酸+NADH+H+

  PH碱 正反应(L-P)

  PH中性 逆反应(P-L)

  二、方法学

  (一)比色法:P122

  1.原理:L-乳酸+NAD+ LDH 丙酮酸+NADH+H+

  PH8.8

  丙酮酸+2.4-二硝基苯肼 → 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

  酸 草黄色

  加NaOH 棕红色

  颜色越深,酶活力越大

  2.参考值:225-540u/dL

  3.注意事项:产物生成量与反应时间不成比例

  (1)标本严禁溶血 因为RBC内LDH活力是血清内的100倍。

  (2)LDH受重金属盐、EDTA、草酸盐的抑制。最好用血清标本

  (3)血清标本2-6 数天,室温48h

  (4)准确性和重复性在酶学检验中最差,因为五种同I酶与底物结合能力不同,最适反应条件不同,在病理

  LDH组成差异大,所以很难找出LDH最适反应条件。eg:心梗LDH1↑,肝病LDH5↑

  (5)结果>2500u/dL,将标本稀释重做。

  (二)连续监测法(酶法):P120

  1.原理:L-乳酸+NAD+ PH8.8-9.8 丙酮酸+NADH+H+

  逆反应比正反应速度快2-3倍 所以反应偏向左侧,多用P-L

  LDH

  丙酸酸+NADH+H+乳酸+NAD+

  PH7.4

  340nm处监测,吸光度下降幅度与LDH成正比。

  2.参考值:240-460u/L 37℃

  3.注意事项:

  (1)逆反应优点:

  a.试剂用量少,所需NAD+,只是L-P所用NADH+H+的3%,样品少

  b.单位时间内吸光度变化大,逆反应线性范围较大,酶促反应速率比正反应快3倍,利于测定。 时间短

  c.酶活力随时间的线性关系较长

  (2)正反应优点:

  a.NADH+H+比NAD+稳定,价格低,易得到纯品。

  底物L-乳酸与逆反应底物丙酮酸稳定

  b.L-乳酸对LDH的抑制低于丙酮酸对LDH的抑制

  (3)连续监测法可利用正、逆反应,优于比色法。

  (4)金属离子的存在可以降低NAD+稳定性

  试剂中可加入EDTA,使EDTA络合金属离子,增加NAD+稳定。

  (5)NAD+不稳定,产生对LDH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在碱性液中比在酸性液中稳定,在Tris缓冲液中比在磷酸

  盐缓冲液中稳定。

  (6)某些批号的NADH+H+还有LDH的物质,使用前检查NADH+H+质量,NADH+H+溶于Tris缓冲液,分别在

  260nm和340nm测吸光度,应2.3,说明含有在260nm处有吸收峰的杂质,如NAD+、腺苷。

  (7)α-酮丁酸,羟基丙酮酸、乙醛酸可代替丙酮酸作底物。

  (8)标本不能溶血

  三、临床意义:

  1.LDH↑:急性心梗、骨骼肌损伤、某些肝炎、白血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恶性肿瘤。

  2.心梗:12-24h,LDH↑,48-72h达高峰,1-2W后恢复正常

  3.恶性肿瘤晚期LDH,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腹水中LDH↑

  4.慢性肾小球肾炎、SLE、糖尿病肾病等病人中,尿LDH可达正常人3-6倍,尿中含多种抑制LDH活性物质,如尿素,

  小分子肽类。

  低PH值也可抑制LDH活性。

  5.尿毒症患者LDH正常,透析后LDH↑,因为体内尿素较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