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bradycardia),指心率<60次/分,可见于正常人、运动员、老年人和熟睡时,也是咳嗽、呕吐、排便时迷走神经受刺激的反应,但上述情况下心率很少<40次/分。此外,由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率可能更慢。心动过缓本身并非特异性体征,但合并有胸痛、眩晕、晕厥及气短则提示为急症。
- 中文名称 心动过缓
- 发病部位 胸部
- 检查项目 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尿素氮、动脉血气分析、血药物浓度测定、甲状腺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Holter检查
- 英文名称 bradycardia
- 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心肌病、颈椎外伤、低体温、甲状腺功能减低、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短暂性心动过缓、低氧血症、迷走神经受刺激、心动过缓、组织水肿、损伤
症状起因
(一)常见原因
1、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类型和患者耐受性不同,可短暂或持续,良性或危及生命,伴随有低血压、心悸、眩晕、无力、晕厥。
2、心肌病
心肌病是潜在的可危及生命的疾病引起短暂性或持续的心动过缓、眩晕、晕厥、水肿、颈静脉充盈、乏力、端坐呼吸、周围性发绀。
3、颈椎外伤
颈椎外伤可引起短暂性或持续的心动过缓,取决于外伤的严重性,可有失神经支配临床表现,包括低血压、体温降低、肠蠕动减弱、下肢瘫痪、呼吸肌麻痹。
4、低体温
体内温度<32℃时有心动过缓,伴有寒战、周围性发绀、肌强直、呼吸频率减慢、意识模糊及定向力丧失。
5、甲状腺功能减低
甲状腺功能减低可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伴有乏力、便秘、无法解释的体重增加、不耐冷、皮肤干厚、头发干燥稀少、脱发、面部及眶周水肿、指甲增厚易碎、意识模糊及定向力丧失。
6、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晚期可有心动过缓、呼吸加快、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加伴有持续性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水平的降低。
7、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缓,伴有胸部压榨性疼痛放射到下颌、肩、背、上腹部,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发绀,焦虑,呼吸困难,血压可增高或降低,听诊有异常心音。
(二)其他病因
1、诊断性试验
心导管及心电生理检查可导致短暂性心动过缓。
2、药物
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强心苷缩瞳药(如毛果芸香碱)、罗卡、鱼精蛋白、奎尼丁和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导致短暂性心动过缓,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失败可导致心动过缓。
3、侵袭性治疗
吸痰可引起低氧血症及迷走神经受刺激、心动过缓,心脏手术可导致传导组织水肿、损伤,导致心动过缓。
常见疾病
心律失常、心肌病、颈椎外伤、低体温、甲状腺功能减低、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短暂性心动过缓、低氧血症、迷走神经受刺激、心动过缓、组织水肿、损伤等。
诊断
发现心动过缓注意检查有无其他威胁生命疾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心动过缓未伴随有其他难以处理的临床表现时,询问有无家族史因其可遗传性获得,寻找患者有无代谢性疾病,比如甲减,询问用药史及服药的规律、剂量,监测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
鉴别诊断
(一)心律失常
1、症状及体征
心动过缓(短暂或持续)、低血压、心悸、眩晕、无力、晕厥、恶心、苍白。
2、诊断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心动超声、心电图、Holter。
3、治疗
用药史(抗心律失常)、起搏器。
4、随访
随访心血管病专家。
(二)心肌病
1、症状及体征
心动过缓、眩晕、水肿、颈静脉充盈、乏力、端坐呼吸、周围性发绀、胸痛。
2、诊断
药物筛查、电解质、影像学(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导管。
3、治疗
用药史(抗心律失常、利尿剂、ACEI)、吸氧、限制运动、低盐低脂饮食。
4、随访
随访心血管专家。
(三)颈椎外伤
1、症状及体征
心动过缓、低血压、肠蠕动减弱、腿瘫痪、上肢部分瘫痪。
2、诊断
外伤史、影像学(脊椎CT, MRI)。
3、治疗
脊椎固定、激素。
4、随访
转移至脊椎损伤中心。
(四)甲状腺功能减低
1、症状及体征
无力、便秘、体重增加、不耐冷、皮肤干厚、头发干燥稀少、脱发、面部、眶周水肿、指甲增厚易碎、颈部水肿、突眼。
2、诊断
甲状腺检查、ECG。
3、治疗
甲状腺素替代。
4、随访
每4~6周随访一次直至甲状腺功能正常,然后每6个月一次。
(五)心肌梗死
1、症状及体征
胸腹痛、呼吸困难、咳嗽、眩晕、恶心、呕吐、发汗、焦虑。
2、诊断
实验室检查(LDH,同工酶,肌钙蛋白T、I)、影像学(血管造影、心电图)、心导管。
3、治疗
用药史(阿司匹林、硝酸盐、镇痛剂、溶栓药、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加压素)。
4、随访
随访心血管病专家,出院后每3~6周,然后每3个月一次。
(六)低体温
1、症状及体征
体温<32℃、寒战、周围性发绀、肌强直、呼吸频率减慢、意识模糊。
2、诊断
体温、心电图。
3、治疗
建立ABC(气道、呼吸、循环)、体温监测、补液、保温、治疗原发病。
4、随访
出院后2周随访。
(七)颅内压增高
1、症状及体征
呼吸减慢、脉压增加、持续头痛、喷射性呕吐、瞳孔散大固定、意识水平降低。
2、诊断
影像学(CT, MRI)。
3、治疗
原发病、用药(渗透性利尿、巴比妥盐)、通气。
4、随访
神经内科、外科专家。
检查
行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尿素氮、动脉血气分析、血药物浓度测定、甲状腺功能以及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予以Holter检查。
治疗
1、纠正引起心动过缓的可逆性原因,如停用抑制窦房结或房室传导系统的药物、控制急性炎症、矫正电解质紊乱、解除阻塞性黄疸等。
2、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窦房结功能不良病人不需治疗,预防性起搏不可取。症状性窦房结功能不良病人,努力证明症状与心动过缓的实时关系十分重要,治疗方式比较明确,应选择起搏治疗,生理性起搏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尽可能地采用。药物治疗,如阿托品、麻黄碱等在无起搏条件时可临时使用,但效果不佳,且有不良反应。
3、房室结内阻滞的多数情况属可逆性,预后较好。有症状时可使用阿托品等物。少数发生严重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炎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做临时起搏治疗。房室结以下水平的房室传导阻滞症状重,预后差,一般均需安置永久起搏器。慢性不可逆性房室结内阻滞有症状时也应考虑安置永久起搏。
临床表现
突然发作的心悸感,心跳缓慢可伴心律不齐,根据心率减慢的程度可以表现为黑矇发作、阵发性头晕、晕厥,甚至猝死,长期持续、缓慢发生的心动过缓可无症状。
注意事项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心律、呼吸以及意识改变。
预防措施
强调心脏疾病的预防,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应注意以下方面:
1、定期体检
所有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中年人。中老年人在常规体检时如发现高血压、心界增大、心电图异常等,应进一步检查,增加血流变、血脂、血糖检验,心脏彩超和动脉检测、动态心电图项目,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2、戒烟
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6倍。吸烟与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
3、平衡膳食
多吃粗粮、蔬菜和新鲜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4、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适量运动、心态健康、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