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制作技艺
2022-07-12 03:19:18 百科资料

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上海市黄浦区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海的大都市环境及海派文化的影响,使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开始创新,发展成具有海派特色的制墨技艺。从第九世孙曹端友开始就为海上书画名家定版制墨,而书画家也纷纷参与绘稿设计。
2011年6月9日,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3。
- 中文名称 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 批准时间 2011年6月9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申报地区 上海市黄浦区
- 遗产类别 传统技艺
历史溯源
曹素功于清康熙六年(1667),在安徽歙县岩寺镇创设曹素功墨庄。
同治年间(1864),曹素功墨庄从苏州迁居上海。
1958年,上海制墨业胡开文、詹大有、查二妙堂等坊号归至曹素功一家,曹素功成为当代"海派徽墨"的代表。
文化特征
制墨技艺有炼烟、和料、制墨、模雕、翻晾、描金等,至今传承十三代,绵延三百余年。由于墨模的镌模成为二度艺术创作,墨面的艺术风格与海派书画形成了同步,海派徽墨应运而生,相得益彰。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老艺人的减少和后继乏人,生产工具损蚀(特别是明清的老墨模)及原料供应不足,墨锭市场消费群减少而逐渐衰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