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

2022-06-30 07:28:24 百科资料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陶器类重要文物,原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5100~4700年,出土于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吕家坪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主要用途为盛水,相当于现在的旅游水杯。

  • 中文名称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
  • 外文名称 无
  • 高度 26.8厘米
  • 口径 7.1厘米
  • 用途 汲水器

文物简介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汲水器,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施黑彩,颈部绘平行条纹,肩、腹部绘四方连续旋涡纹。

螺旋纹尖底瓶图案

资料及价值

  尖底瓶,指的是流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种陶器。这种陶器一般为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可略称为小口尖底瓶。它的产生年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中还能见到,所以它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年。其分布范围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见于仰韶文化各类型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据现有资料和研究,尖底瓶最早见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随后很快为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分布区的庙底沟类型接受和改造,而且也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的这两个主要类型中。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54厘米, 口径6.5厘米, 1972年陕西临潼县姜塞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当瓶空时,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

起源及特征

  中国绘画艺术是在古老特殊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陶瓷装饰绘画的起源直溯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分布相当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文物资料出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长江中下游的其他一些如龙山文化及良诸文化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则以器物造型而富有民族特色。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升温,远古彩陶器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通过900到1000度的高温烧造彩陶。在红色坯体上用各种色料红、黑、白、黄、赭等彩绘制出不同花纹。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而且不易脱落。从西部的仰韶文化到东部的大汶口文化都有炫丽多彩的彩陶艺术,彩陶从技法上注重色彩对比,阴阳结合,图案主要有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花朵纹、卷云纹、圆点纹、斜扎纹、几何纹、等多种纹样。无论器型、彩绘都反映出当时艺术家们想象的天才以及生活的印记。

  仰韶文化主要发源于我国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仰韶文化可分为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半坡型彩陶多用墨彩绘制,流行施内彩,动物图案发达,既有强烈装饰趣味的动物图案,又不乏引人入胜的较写实的动物形象。另外几何纹样也很丰富。动物纹的陶器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四鹿纹彩陶盆等;几何纹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网纹、波折纹等。庙底沟型彩陶一般用墨彩绘制,个别用红彩或红墨两色,彩绘多施于器物的外部和口沿上,没有发现施内彩的。动物纹样不多,有鸟纹、蛙纹、人面蛙身纹、水鸟、鱼纹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