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弥月

2022-07-14 16:18:22 百科资料

满月又称弥月,中国民俗礼仪。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 满月时做的庆贺习俗称为做满月,或为弥月之喜,一般会先敬神祭祖或请客宴席,同时为婴儿剃下胎发,祝他从头开始,一生美满、幸福,也有些人期望未来孩子能孝顺父母而选在出生后二十四日剃发。

  • 中文名称 弥月
  • 又称 满月
  • 释义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
  • 拼音 mí yuè
  • 分类 中国民俗礼仪

基本解释

  [just one month] 小儿初生满一月;指新婚满一月;足月,怀孕满十个月

详细解释

  1. 足月;怀孕满十个月。

  《诗·鲁颂·閟宫》:"无灾无害,弥月不迟。" 郑玄 笺:"终人道十月,而生子不迟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主既弥月,体未甚安。"

  2. 小儿初生满一个月。也称满月。

  唐 陆海 《空寂寺大福和上碑》:"诞厥弥月,其目犹闭。"

  宋 柳永 《中吕宫·送征衣》词:"诞弥月,瑶图缵庆,玉叶腾芳。"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得胤》:" 周娘子,且喜令郎弥月,老身特着小厮煮一碗羹汤,少刻就送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女生一子。子生,左臂有朱点,因字小红。弥月,女使王盛筵招黄。"

  鲁迅 《书信集·致郁达夫王映霞》:"待到知道了令郎的诞生,已经在四十多天之后了,然而祝意还想表表的,奉上粗品两种,算是补祝弥月的菲敬。"

  3. 指新婚满一个月。

  明 陆弼 《酒家佣·姊弟式庐》:"不若择吉成亲,弥月之后,同去展墓更好。"

  4. 整月。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五:"饮之醉,弥月乃解。"

  宋 苏轼 《喜雨亭记》:"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勾践乃留水军屯于太湖,陆营屯于胥、阊之间。使范蠡焚姑苏之台,火弥月不息,其余皇太舟,悉徒于湖中。"

  《清史稿·灾异志三》:"二月,仪徵大雨弥月,平地水深丈馀。"

习俗常识

  新生报喜 弄瓦欢愉、弄璋成庆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家中有婴儿出生是一件大事,表示家庭中有着延续的意义,且婴儿出生后至周岁期间,都有相关的民俗礼仪来为这个家庭新成员庆祝,为婴儿祈福、消灾,希望婴儿能够平平安安、充满喜悦的成长,祈求婴儿将来做大官,发大财,一生顺遂,光宗耀祖。

  相关的民俗礼仪其中又以「三朝」、「报酒」、「满月」较为重要。

  民俗礼仪-三朝之礼

  在传统习俗中,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称为三朝。要将桂花心、柑叶、龙眼、小石头放入水中煮沸,为婴儿洗拭身体,洗完再用小石头在婴儿胸前轻轻拍三下,希望婴儿长大后有好胆识,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像石头般坚毅,然后再穿上新衣服。这就叫「三朝之礼」,洗完澡后,准备鸡酒、油饭祭拜祖先及呵护神。

  民俗礼仪-报酒

  三朝之礼这一日或婴儿出生第十二天,产家要准备油饭、麻油鸡酒来供奉神佛、祖先并要烧香、烧金纸,以求神佛保佑、祖先庇佑,期望小婴儿圆圆满满、顺顺利利的长大,祭拜完后,用谢篮装满将油饭、麻油鸡酒送回娘家,报平安产子,及分享小孩子出世的喜气,这称为报酒。

  这时,亲朋好友也会送礼祝贺,给婴儿多些平安的祝福,产家则于三日、六日、十二日、廿四日、满月做油饭、麻油鸡酒回礼。

  这一天,要做油饭和麻油鸡酒,外家也在这一天致送各种贺礼,叫『送头尾』,一般叫『送庚』。『头尾』是指婴儿从头到脚所要穿戴的全部衣物,如满月帽、婴儿衫、手环、脚环、鞋袜、蒙被、胸饰等,并加上香蕉、红龟粿、外妈圆、红桃、礼烛等物品,所以做油饭和麻油鸡酒为答礼,另外,有的人也会备酒席宴客,答谢亲朋好友。

  民俗礼仪-剃头

  在 24 日或满月这天要为婴儿剃胎发,在剃发时所用的水中放入小石头数颗,但愿小宝宝永远健健康康,壮如硬石!

  放入铜钱数枚,期望宝宝拥有不尽财源,终身大富大贵,享用不尽之意!

  剃发后,由母亲或祖母抱到门外,绕院子走一圈并边用竹竿敲地,希望宝宝平安长大、百尺竿头、安享人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