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张成渝

2022-07-07 20:14:11 百科资料

张成渝,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 中文名称 张成渝
  •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 学位/学历 博士
  • 专业方向 文物与博物馆学
  • 职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团委书记

人物经历

  200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世界遗产方向)。

  200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质构造专业)。

  199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专业)。

  2003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05年,赴意大利罗马进行学术交流 。

研究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中国遗产保护实践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项目,2009年(40901074),项目主持人;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制度改革"2003年(03CSH017),项目参与人。

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

  1. 张成渝,从原真性保护看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分区展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9~45;

  2. 张成渝,从圆明园三大保护工程看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分区展示,《建筑学报》,2009(9):74~76;

  3. 张成渝,评"'不求原物长存'--从圆明园重建之争小议'假古董'建筑",《建筑学报》,2008(12):84~86;

  4. 张成渝,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地质遗产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2):226~230;

  5. 张成渝,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看地质遗产的价值,《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6):898~905;

  6. 张成渝,中国地质遗产概念的确定,《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249~257;

  7. 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1):129~138;

  8. 张成渝,洛阳龙门石窟水的赋存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月,39(6):829~834;

  9.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公约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62~68;

  10. 张成渝、谢凝高,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人文地理》,2002年,17(1):4~7。

主要著作

  1. 张乃翥、张成渝.《洛阳与丝绸之路》.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 谢凝高主持,张成渝组稿、编撰,《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主要译作

  1. 张成渝译,《圣安东尼奥宣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9(2):121-132;

  2. 张成渝译,《环境中的古迹遗址思路的来龙去脉》,Tomaszewski Andrzej / Poland, Intellectual context of monuments and sites in their setting,见:中国ICOMOS编译,《ICOMOS第15届大会(西安)文集》;

  3. 张成渝译,《奈良原真性档》,中国风景名胜,2004年第12期:25-28;

  4. 张成渝译,澳大利亚《巴拉宪章》,中国风景名胜,2004年第10期:32-39,第11期:24-28。

论文著作

  1. 张成渝,《论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保护原则-保护工程的层次关系》,南京世界遗产论坛,2008年7月2-4日;见: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明孝陵博物馆,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 《世界遗产论坛(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科学出版社》2009:

  2. 张成渝,小议梁思成先生"不求原物长存",中国文物报,2008-11-28:8;

  3. 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新模式:中心村落与周边村落的协同保护与发展》,"中国·贵州 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年10月24-26日;

  4. 张成渝,《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年修订对中国世界遗产申报的启示,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2008年6月11-12日;

  5. 赵辉、张成渝,《考古学与遗产学--北京大学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北京大学"北京论坛",2007年11月2-4日;

  6. 张成渝,从国际宪章和中国案例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见: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4-44;

  7. 张成渝,环境地理学视野下的龙门文化生态,见:李振刚主编,《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79-289。

  8. 张成渝,立足环境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地质学价值,中国风景名胜,2004年4月,No.4:20~23;

  9. 张成渝,真实性与完整性--世界遗产保护与环境整治的指导原则,中国旅游报,2004-7-23:11;

  10. 张成渝,中国世界遗产巡礼,地理教学,2002,No.2:5~8;

  11. 张成渝,加拿大国家公园的解说系统,中国旅游报,2002-10-25:15;

  12. 张成渝,台湾"太鲁阁公园"规划与管理的启示,中国旅游报,2002-7-12:11;

  13. 张成渝,国外生态旅游管理与文化介入,中国旅游报,2002-2-8:15;

  14. 张成渝,建议设立国家遗产管理局--世界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的启示,中国旅游报,2002-1-4:15;10.15. 张成渝,世界遗产问题寻踪,地理教学,2001,No.6:7~9;

  16. 张成渝,龙门石窟的景区保护,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8(3):53~56;

  17. 张成渝,中国名山与佛教,丝绸之路,1999(1):29~32。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