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报复楚相

《张仪报复楚相》选自《史记·张仪列传》,作者司马迁。
- 中文名称 张仪报复楚相
- 选自 《史记·张仪列传》
- 主人公 张仪
- 年代 战国
古文原文
张仪者,为人也。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现代译文
张仪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天下诸侯,他曾经在楚国相国那里喝酒,不久楚国相国丢了一块玉璧,其他人认为张仪生活贫穷,品德低下,认为一定是他偷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抓起来,打了他几百棍,张仪始终不承认,最后只好把他放了。
张仪的妻子说,"哎,要不是你读书,到处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羞辱?"张仪对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他的妻子说,"舌头还在。"张仪说,"那就够了!"…… 张仪做了秦相以后,发出文告对楚相说:"我以前和你一块喝酒,我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呀,我快要盗窃你的都城了!"
词语注释
(1)说:劝说,说服。
(2)已而:不久。
(3)盗:盗窃,偷东西。
(4)笞:用竹板、荆条打。
(5)亡:丢了。
(6)顾:快要
人物介绍
张仪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龙门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