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鳞蛇鲭

异鳞蛇鲭(学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中文俗称油鱼、玉梭鱼、白玉豚,是辐鳍鱼纲鲈形目异鳞蛇鲭属的唯一品种。
- 中文学名 异鳞蛇鲭
- 拉丁学名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辐鳍鱼纲
形态特征
体侧扁且延长;下颌长于上颌,眼大。鱼体为带光泽之暗褐色,随成长而渐黑,侧线呈大曲纹状。尾鳍叉形。
背鳍Ⅸ,16-18+6;胸鳍15-16;腹鳍Ⅰ,5;臀鳍15-18+5。体长为体高4.0-4.2倍,为头长3.6-3.7倍。头长为吻长2.5-2.6倍.为眼径6-7倍。

体纺锤形,稍侧扁,尾柄后端较细,每侧具1个强隆起嵴。头中等大,吻较长锥形,眼中等大,侧上位。两颌齿尖锥形排列疏松,上下颌前端有2对犬齿,犁骨腭骨具齿。体被异形鳞,栉鳞与圆鳞相混杂,侧线有波状弯曲。为环热带大洋鱼类广布种。
头大,最长约200厘米,最重纪录为45公斤。
外型像似棘鳞蛇鲭,但鳞片较大,尾柄中央有棱脊,侧线呈大曲纹状,鱼鳍亦略有分别。异鳞蛇鲭鱼身有光泽,带暗褐色,并随着成长渐变成黑色。背鳍硬棘8至9枚;背鳍软条16至18枚;臀鳍硬棘1至2枚;臀鳍软条12至14枚。
地理分布
全世界亚热带、温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部及东北部海域。
本鱼常见于各地的热带和温带海洋,然而北印度洋却未见出产。
生态习性
生活于深海区,夜间追食小鱼,游于海面,在我国4月份性成熟,体长可达1.5m左右,国内分布于南海诸岛;国外分布于日本至澳大利亚,向东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向西到非洲东岸的印度洋海域,还分布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岸地区。
生活于200~885公尺海域,主要栖息于大陆斜坡,游泳能力强,性凶猛。具日夜垂直洄游习性,夜间上浮至较浅水区,仔鱼及幼鱼于日间停留于水表层。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