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庸俗经济学

2022-06-25 07:01:42 百科资料

是经济学的一个发展阶段,产生于18世纪末,大致结束于19世纪70年代。大卫·李嘉图把古典经济学发展到最高阶段后,随着政治的日趋进步,经济学进入了以维护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经济学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尼尔、穆勒、萨伊、马尔萨斯等。

将经济学冠以庸俗一词,始于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所说"庸俗经济学的丧钟已经敲响了"。这里,马克思指的是当时出现的一些为资本家的利益辩护的经济学说。如英国学者西尼尔提出的所谓最后一小时论 。庸俗经济学现今实质上已经不存在。一些人引用这一名词指新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属于谬误。

  • 中文名称 庸俗经济学
  • 外文名称 economics
  • 代表人物 西尼尔、穆勒、萨伊、马尔萨斯
  • 时间 19世纪中叶

简介

  19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一种自由主义思潮,以巴师夏、凯里为首的经济学家指出,世界是让每个自然人独立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而市场经济是最符合人性的舞台设计,因此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去积聚财富。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的经济学,这种学说从经济学中考察资本形成的原因,更不愿意看到市场经济是建筑在绝大多数人陷入相对贫困的基础上的事实。

  经济学(economics),经济学家所选定的表明后李嘉图经济学特征的用语。从那时起,这个词就由经济学著述者作了多种含义的表述,它既包括后李嘉图古典经济学,也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实证的经济学,特别指专注于分析经验事实(如需求和供给)的经济学,不研究社会结构关系,以客观公正的科学方法探究经济关系,并否定对商品交换行为中的价值判断问题的研究的必要性。这使经济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更感兴趣的是经济学科学性的合理性,而维持了科学上的公正性,并否定了研究规范性问题的必要性。

  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定义的最有权威的章节就是《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2版跋。经济学家在指出德国经济学不发展特征中,把英国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古典的阶段和科学的阶段,并把这一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停留"在科学主义的视野之内"的经济学,把市场经济"不是看作经济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经济学的客观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只有在社会经济潜伏的或只是偶尔发生的时候,是一门科学。因此,在现代工业还处在它的幼年时期,在资本和劳动的斗争还从属于其他的斗争,例如从属于经济发展及对专制主义的斗争时,科学上的追求是可能的。李嘉图被描述为是英国经济学的最后的一位伟大代表,因为在他的著作中,阶级利益上的对抗还是中心问题。

  在经济学家看来,1820年到1830年这一阶段是科学活动的经济学,这一活动包括李嘉图理论的普及和扩大,以及对李嘉图理论作科学解释的无偏见的争论。经济学家这里指的是李嘉图社会主义者学派和在经济学俱乐部中对李嘉图理论的早期的抨击。1830年是决定性的分界线。在经济学家看来,英国和法国的经济这时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经济学家不需要把经济学作为同旧秩序作斗争的批判理论。经济发展也采取了更公开的形式。它标志了科学的经济学的发展。问题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是它是否客观公正,违背事实还是不违背事实。尽管在反对谷物法的斗争中经济学仍然是作为批判的武器使用的。随着谷物法的废除,经济学便失去了它的残留的批判力。

  经济学家的这一用语为后来的经济学史家所接受,但是这一用语没有受过批判性地检验。把1830年这一准确时间作为经济发展的时间就是一个争论点。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可能存在的现代工业幼年时期,是否可以说在19世纪20年代这10年就已结束了,这也是有问题的。人们可以认为,对这种标签和阶段划分不加批判地接受,使经济学者不能分清后来的(实证主义)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

发展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经济学家需要对市场经济的科学研究。为适应这种需要,便产生了实证的经济学。这些科学的经济学者继承与发展了古典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用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在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实证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经济学。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实证经济学不再专注于注释和通俗化古典经济学,寻求了对市场经济进行科学研究的新方法。代表为英国西尼尔的科学理论。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后,一方面,出现了以法国巴师夏和美国凯里为代表的证明社会阶层利益一致的调和论;另一方面,出现了以英国约翰·穆勒为代表的折衷主义经济理论。在德国,则产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

  1844 年德国经济学家恩格斯发表了《经济学批判大纲》;德国另一位经济学家马克思分别于1859 年和1867 年发表了《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第一卷,而后者的副标题仍是"经济学批判",并宣布"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开始了"。

  科学化了的经济学开始边际革命,进而数理化、计量化、均衡化、边际化,更重视对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不再侧重对国家政策的分析;经济学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将经济学更加"科学化"、"实践化",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分析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发展现存的市场经济。

内容

  19世纪3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客观联系,摒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主观价值论,提出了客观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科学地分析从经济现象所见到的经验事实的实际联系,具有科学性,把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它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从一方面来说,实证经济学的产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反叛和批判。古典经济学是市场经济上升时期代表社会进步的,实证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的科学研究;前者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后者以现象揭示规律,注重科学性。

  西尼尔的"节欲论"(效用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价格由三因素构成,供给受三种手段制约,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资本是企业家的牺牲。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利润是节制的报酬。最后一小时论。是科学的经济理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研究(辩证综合,反对经济规律永恒不变的观点,财富的分配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把分配规律与生产规律分开进行研究,把商品分为三类),巴师夏的经济学说主要是经济和谐论(社会就是交换,价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价格即服务的尺度就是服务提供者所作的努力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劳动就是努力紧张,社会上的一切收入都只是历史的别名。工资和利润不存在对立,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相互交换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是和谐的。)

  历史学派是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但同英法经济学比较起来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英法经济学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站在自由放任的立场上,德国经济学则极力宣扬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德国经济学家除了为经济发展辩护外,还力图把旧制度及其残余理想化。第三,德国经济学带有极为明显的沙文主义色彩。德国历史学派指出各个民族经济都有自己的特点,否认科学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

  历史学派的内容包括先驱者李斯特及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认为不存在理论经济学,而只存在国民经济学,证明经济学应当探讨的是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普遍的理论概括。李斯特提出了生产力理论,为了培育德国的生产力,应当忍受暂时的牺牲,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提出了生产发展阶段学说(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德国处于第四阶段,应保护关税,过度到第五阶段,同英国争霸,向世界扩张。后来历史学派采纳了李斯特的一系列理论,第一,关于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的科学;第二,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缺点是世界主义;第三,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时,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公式。方法论,主张摒弃抽象演绎法,提出历史研究。罗雪尔:"我们的课题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评价(经济学家:学院式的辩证理论)。希尔德布兰德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三阶段(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评价(不是根据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是根据交换形式来划分社会经济形态)。

  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德国的经济学家一样,在整个十九世纪时期不断进行发展,来反对英国所奉行的和来自英国经济学家所宣扬的自由贸易原则。凯里是美国经济学中的阶层利益调和论的创始人,代表作《社会科学原理》,指出商品的价格不是由生产费用,而是由再生产费用决定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的工资不仅绝对的而且相对的增加了。

  参考书目

  ①马克·布劳格:《李嘉图的经济学》,1958年英文版。

  ②I.I.鲁宾:《经济思想史》,1979年英文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